百千万工程|“百美寻踪”突击队:青春激扬渔港梦,百美寻踪践初心
为深入践行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广州城建职业学院“百美寻踪”突击队奔赴前往阳江东平镇,通过文化探索、非遗传承、生态保护与红色教育四大行动,为这座千年渔港注入青春活力。
荣誉见证:一份认可,一份责任
“百美寻踪”突击队的阳江东平之行以实干赋能乡土:记录虾酱技艺、开展助销直播、组织净滩活动、参观革命旧址……这份真诚的投入与扎实的记录,赢得了东平团镇委的肯定,团队被授予2025年度“渔乡共绘·青春同行“优秀团队称”荣誉称号。这份荣誉,是对大家努力的认可,更是一份激励前行的责任。

大澳渔村:唤醒沉睡的海洋记忆
突击队深入国家级4A景区大澳渔村,在大澳渔村党支部书记、渔委会主任杨怀键,大澳党支部委员、渔委会副主任杨丹丽及东平镇团委副书记冯瑶瑶的支持对接下,突击队深入古村落调研,考察非遗展厅的渔民画、咸水歌及民俗博物馆的渔船模型、传统渔具等,探寻渔村历史脉络。



文化寻根:探访千年渔村,唤醒历史记忆
大澳渔村沉淀着千年商埠文化基因,队员们行走于清末古商业街,触摸“前店后坊”活态业态与中西合璧建筑;驻足郑和广场,感悟海疆历史;在渔家民俗风情馆,数千件渔具、泥雕等实物,让队员们深刻体会疍家“以海为生”的智慧。“这些文化遗存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引擎!”队员们深感认同。





非遗赋能:青春直播助“虾酱飘香”
聚焦市级非遗“大澳虾酱制作技艺”,突击队开展了“渔乡新韵·虾酱新声”实践活动。在“况记海味店”,队员们对话传承人蔡实晃夫妇,记录古法工序。为破传承困境,队员们以“青春直播”带领网友云体验虾酱咸鲜的魅力,直播反响热烈。数字化传播为古老技艺插上“云翅膀”,拓宽受众,探索出非遗“活态传承”的青春路径。


咸水歌谣:叩响疍家千年的渔汛心弦
阳江咸水歌作为省级非遗,承载着疍家千年渔耕文明。突击队采访传承人杨国珍,聆听口述历史,感受源自渔家生活的悠扬旋律。原生态的咸水歌旋律让队员们深受震撼,点燃守护濒危艺术的使命感。这场青老对话印证:咸水歌既是疍家人情感记忆的活态档案,更是乡村振兴中亟待激活的文化基因。


山海揽胜:青春执笔绘就蓝绿振兴画卷
突击队考察东平镇文旅资源,队员们感受珍珠湾沙白水清、渔港千帆列阵、湿地白鹭翻飞、北环村农房焕新的蓝绿画卷,记录“庭院经济+民宿+赶海”创新模式。未来将运用新媒体,助力整合“红旅+非遗+生态”资源,贡献滨海振兴方案。



生态护航:净滩行动守护“碧海银沙”
为响应东平镇“美丽圩镇”的规划,突击队化身“海洋卫士”,在珍珠湾顶着烈日清理塑料瓶、废弃渔网等海洋垃圾,践行生态理念。同时,拍摄滨海风光的素材,助力擦亮“美丽渔港渔港”的生态底色。






红色铸魂:革命旧址叩问初心使命
突击队赴表竹村恩阳台独立大队旧址,泛黄照片与斑驳武器再现烽火岁月,队员们在党旗下宣誓、齐唱《我和我的祖国》,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在队员们心中交织。“红色基因要代代传,振兴之路要踏实走” 这份感悟,成为突击队前行的力量。







“百美寻踪”突击队的阳江东平之行不仅仅是一次实践活动,更是一次深度的学习、一场心灵的触动、一段成长的印记。“优秀团队”的称号是肯定,更是起点。未来,突击队将以更饱满的热情、创新的思维和务实的作风,深耕阳江热土,播撒文化种子,挥洒青春汗水,让青春旗帜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高高飘扬!(通讯员:韩文娟、李绍弘)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