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快推进学生资助高质量发展,持续推动“三全育人”体系建设,坚持以发展型资助为导向,积极构建“物质保障、能力提升、精神引领”三位一体的育人机制。学生自强社作为学院资助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聚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所需,创新运行机制、丰富服务载体、优化育人路径,全面助力学生实现从“受助者”向“自强者”“服务者”的角色转变,形成了具有学院特色的资助育人。
一、健全组织结构,夯实资助工作根基
为推动资助工作系统化、科学化开展,学院坚持“因需设社、以社育人”的理念,设立“学生自强社”,面向全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放,采用“自主申请+导师推荐”双轨机制吸纳成员,按功能设置“学业帮扶部”“技能提升部”“志愿服务部”等小组,实现精细化管理与分工协同。依托“辅导员统筹+教师指导+朋辈互助”的多元参与格局,学院推动自强社全面嵌入思想政治教育、学业支持、能力训练等全过程,引导资助工作从“经济补贴”的保障型资助向“综合育人”的发展型资助转型,为发展型资助体系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二、强化价值引领,筑牢精神成长支点
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自我认知、专业认同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学院突出思想引领,将价值塑造融 入资助全过程。围绕“超级演说家”主题活动,自强社开展表达训练、演讲比赛、榜样分享等多样化实践,引导学生讲述成长经历,展示青春风采。活动邀请校内辩论教师全程指导,提升学生逻辑表达、临场应变与自信心,形成“讲—听—评”一体的沉浸式成长场域。此外,通过“自强之星”典型选树工程,学院持续挖掘并宣传励志故事,推动形成“以榜样立志”的育人氛围,强化学生的精神归属感和群体荣誉感。
三、聚焦能力锻造,打造成长训练平台
管理学院坚持“以练促能”,将自强社打造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能力训练营与展示舞台。在职业发展方面,围绕“求职四步走”,组织“简历大赛”“模拟面试”“技能训练营”等专项活动,开展简历优化、面试技巧、职场礼仪等专题培训,帮助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
在社会实践方面,依托“锦云村帮扶计划”,组织成员赴社区、敬老院、乡村学校开展文化支教、敬老助残等志愿服务,推动学生从“受助者”向“自助”再到“助人”的转变。2025年端午节,成员走进敬老院开展“文明过节·情暖端午”活动,节目演出与反诈科普双管齐下,实现情感传递与能力增长双提升。通过阶段性、任务型实践安排,自强社成员整体表现出更强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与社会参与度,为其后续深造与就业打下扎实基础。
四、构建协同机制,推动育人要素联动
学院高度重视资助工作与整体育人体系的融合,围绕“数据—管理—评价”三大环节推动协同高效。一是依托成长档案系统,动态记录困难学生在思想表现、学业发展、能力提升等方面的阶段性成果,实现精准识别与分类施策;二是建立“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三线联动机制,定期开展育人会商,协同制定帮扶方案,提升服务效能;三是落实过程考评机制,设立专项考核指标,量化自强社运行成果与成员成长表现,确保资助育人工作科学规范开展。目前,自强社已有多名成员获得国家奖学金、校级荣誉称号,在考研、求职中屡获佳绩,充分彰显“发展型资助”路径的育人实效。
五、坚持守正创新,探索资助升级路径
管理学院将继续以“资助育人”向“资助成才”升级为目标主线,强化制度保障、内容拓展与机制创新,持续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获得感与成就感。学院将进一步完善自强社运行机制,拓展工作内涵,丰富育人载体,切实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获得感、成长感和成就感,不断探索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校发展型资助新路径,为健全资助育人体系、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管理”智慧和力量。
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 杨文可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