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部署要求,响应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号召,7月7日-15日,全国推广普通话助力乡村振兴重点团队——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戏扬中国志愿队深入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区莲花镇4村1社区开展“一核五维,推普兴业”主题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以普通话为纽带,串联乡土文化与产业发展,用青春行动为乡村振兴注入鲜活动能。
推普筑基:摸清普情红脉精准推普
精准推普,始于摸清“家底”。实践前期,团队采用“调查问卷+居民访谈+政府座谈会”深入调研,累计回收500余份有效问卷,全面掌握莲花镇文化传承与普通话使用现状。
在与莲花镇党委的校地共建座谈会上镇党委详细介绍了当地各村特色:依托兰花种植、金龟养殖形成的特色产业集群,以及珍藏着对印、对越自卫反击战老兵故事的红色文化资源。通过调研、访谈及座谈,团队发现这些独特的历史文化与产业信息,主要依赖年长者用方言口口相传,导致双重困境:一方面方言障碍使内容深奥难懂,年轻一代与外地人难以理解,致使文化面临断代;另一方面语言壁垒严重阻碍特色产业向外推广。这明确了志愿队推普方向,唯有大力推广普通话,破解语言关,方能守护精神根脉,助推产业远播。
(图为校地共建座谈会现场)
推普赋能:多维实践激活乡村动能
精准推普,贵在因地制宜施策。团队紧扣“精准推普”理念,以“一核五维”方式在莲花镇4村1社区开展差异化行动,让普通话成为撬动乡村发展的 “语言利器”。
团队借助当地“榕树下的讲堂”品牌,打造4村1社区连接语言与生活的生动载体。在古遗村,志愿者用普通话通俗化改编宗祠文化与对印、对越自卫反击战历史,赓续红色血脉;在罗布村,孩童诵读结合兰花养育的普通话趣味段子,在欢笑中种下产业传承的种子;在分界村,队员将莲花种植术语编成绕口令,服务田间地头;在富廊村“平安客厅”,志愿者用普通话调解邻里纠纷,更编创 “三句半” 快板普及金龟养殖技术,为养殖户与收购商架起沟通金桥。在莲花社区,“推普驿站”通过发放推普宣传手册、开设书法唱诵体验课及文化答疑等“手脑音三位一体”形式,让居民在家门口感受推普助振兴,沟通暖流润泽万家。
(图为队员搭建“推普驿站”)
推普铸魂:赓续文脉凝聚振兴力量
精准推普,旨在延续文化根脉。通过走访各村支书,整理古遗村宗祠典故、分界村古榕传说,编纂成《普通话故事集》,让沉睡的乡土记忆重焕生机。怀着崇敬,队员们认真倾听老兵讲述烽火岁月,将对印、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英雄事迹纳入册中,让红色精神跨越代际。此外,团队还沉浸式体验肇庆醒狮文化,用镜头捕捉狮头舞动的赤子之心、鼓点律动的豪情壮志,用普通话解说狮头扎制技艺与鼓点韵律,让这项传统艺术突破地域界限,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语言的力量,不仅在于沟通,更在于凝聚。当普通话与红色基因、乡土智慧、非遗技艺相遇,乡村的精神脉络被重新激活,成为驱动振兴的深层动力。推普赋能,不仅让方言瑰宝借国家通用语精准传承,更通过成册这一载体,将乡村文脉与红色精神转化为可传播的文化财富,真正让语言成为连接古今、助力乡村发展的“金钥匙”。
(图为队员采访对越自卫反击战老兵)
在莲花镇的土地上,戏扬中国志愿队以普通话为桥,架起了贯通语言普及、文化滋养与红色赓续的振兴通途。未来,队伍将继续以推普为纽带,让语言的暖流浸润更多乡土,让乡村振兴的乐章在阡陌间持续奏响。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胡陈陈、伍晓洁/文,许文君、方晓柳/图)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