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粤台学子中华情”系列活动之“融·合”两岸大学生文创作品交流展开幕式在广东华侨博物馆举行。展览由广东海外联谊会主办,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广州台湾青年之家承办,得到多所文化艺术、教育及产业机构的支持。
本次交流展以“融·合”为主题,面向海峡两岸10余所高校学生以及海外高校的台籍学生征集作品,共收到两岸学生作品200余件。此次展出其中82件优秀作品,设“两岸共融·设计对话”“非遗活化·智创新生”两大板块,展期为1个月,在广东华侨博物馆线下展出的同时,将通过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广东华侨博物馆、粤台学子中华情等公众号及两岸媒体进行线上展示。
“粤台学子中华情”系列活动之“融·合”两岸大学生文创作品交流展开幕式在广东华侨博物馆举行
开幕式上,广东海外联谊会负责同志强调,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需要两岸青年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携手共同努力,传承两岸文化同根同源基因,厚植中华民族根脉情谊,倡议两岸青年更加坚定做中华根脉的“传承者”、促进两岸融合发展“践行者”、共创美好未来的“贡献者”,将个人奋斗融入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用青春搭建两岸连心桥,在时代洪流中书写属于两岸青年的华彩篇章。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党委书记陈爽表示,本次展览以文创为桥,以青年为媒,不仅是一场艺术盛宴,更是一次文化根脉的“延续”、创新未来的“延展”和两岸情谊的“延绵”,生动呈现两岸青年共同守护的中华文化薪火,共同筑牢文化认同、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为两岸融合发展奠定基石,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
据悉,作为扎根岭南、深耕职教近百年的高校,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率先成立粤港澳大湾区首个非遗学院——广东轻工非遗学院,将职业教育与非遗保护传承深度融合,在非遗技艺当代演绎、数字活化应用的探索中,走出了一条“职教赋能文化传承”的特色路径。此次承办“融·合”两岸大学生文创作品交流展,广轻大继续发挥职业教育“专业+非遗”的办学优势,为两岸青年搭建文化交流平台,让同根同源的中华文化在青春共创中焕发新活力,为推动两岸融合发展、传承中华民族根脉情谊贡献更多职教力量。
“AI+非遗”碰撞文化新意
“粤台学子中华情”系列活动开展11年来,覆盖历史人文、经济社会、创新创业、文化艺术等领域,岛内近百所高校近千名台湾学子,与广东青年携手同行,足迹遍布全省21个地市70余个区县。今年活动以非遗为舟、文化为帆,闪耀着青春创意、凝聚两岸智慧的文创作品交流,有望孕育一批未来合作项目、跨越海峡的文化品牌。
台湾学子对三山国王等中华民间信俗IP的设计
据了解,本次交流展作品涵盖两岸非遗、传统民俗和传统工艺的经典“符号”:舞龙、舞狮、潮汕英歌舞、青瓷、扎染、折扇、佛山木版画、妈祖、三山国王……都被两岸青年用AI赋予全新的表达形态与数字生命。
记者在现场看到,妈祖、三山国王等传统形象被台湾青年设计成了Q版IP。他们借助AI制图技术,衍生出印有Q版三山国王和妈祖形象的钥匙扣、卡套、水杯等系列文创设计图,可爱的造型与丰富的产品样态令人眼前一亮。
“三山国王民间信俗发源于粤东,流播到台湾乃至东南亚各国,岛上有几百座三山国王庙,超过600万信众,其倡导的‘护国庇民’精神,一直被广泛认可”,来自台湾的陈同学向记者介绍,他把人们印象中威严的三山国王设计成了萌萌的卡通形象,既尊贵庄严,又亲和可爱,“两岸文化同根同源,很开心能为中华民间信俗焕发新活力贡献青春能量”。
两岸青年共探中华文化“双创”路
据悉,展览开幕前夕,40余名台湾高校大学生和青年代表受邀参加了“文化焕新・共筑未来”粤台学子中华情AI+非遗创新工作坊活动,与来自广州美术学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的大陆同学一起,在广州、东莞、深圳进行了参访交流,以“AI +非遗”开启跨越海峡的文化传承对话。
台青体验成为“直播达人”
活动设有小组创作环节,两岸青年在协作中碰撞出奇妙的火花。“我们参考泡泡玛特的样式,在服装和配饰的部分融入中山装、旗袍、醒狮等中华文化传统元素,同时结合粤剧妆造,创作出‘粤乐’和‘粤悦’一男一女两个Q版人物IP”,来自台湾的蔡雅庭介绍,她先使用即梦AI生图制作成玩偶的外形,然后由大陆同学进行上色和添加表情,“我觉得和大陆同学合作得很愉快,他们修图技术又快又好,画出来的表情都很灵动自然,有机会想向他们再请教。”
粤潮IP设计
台青学习捏面人
来自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的吴雅菲是第一次与台湾同学合作,她很享受与台湾同学交流创意的过程,“提起两岸交流,大家都不约而同想到了两岸传统美食,在讨论中,我们还了解到两岸方言中的‘仔’都有小朋友的意思,于是我们便抓住这些共同点,设计出了‘虾饼仔’的公仔形象。”在她看来,这样的创作交流不仅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更让大家在了解对方生活的过程中,愈发深切地感受到两岸文化本就同根同源、一脉相通。
虾饼仔IP设计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