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号召,7月14日至18日,广州应用科技学院“红心筑梦”实践队深入清远阳山杜步镇开展暑期实践,通过“五大行动”精准服务乡村振兴。在实践中,带队老师王振与10名队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以支教助学、非遗调研、助农直播、红色宣讲、敬老慰问为抓手,全面对接“百千万工程”需求,形成“教育+文化+产业+服务”多维赋能体系,为乡村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支教助学暖童心,推普行动助振兴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帮扶与语言普及成为连接城乡发展的重要纽带。7月14日至18日,“红心筑梦”实践队在杜步镇开展特色支教活动,为乡村教育注入新活力。针对当地儿童成长需求,实践队打造“思政+美育+心理”多维课程体系,涵盖两弹一星主题教育、书法艺术、手工制作等特色课程,通过互动教学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
普通话推广对促进村民交流、推动乡村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实践队队员们深入杜步村农户家中,通过问卷调查和入户访谈,系统了解村民普通话使用现状及推广难点。调研发现,中老年群体存在“方言依赖症”,而青壮年务工人员则面临“普通话不常应用”的困境。针对这一现状,实践队创新设计“1+N”推普方案:以赶集日集中宣传为核心,配套开展学校培训、亲子共读等特色活动,重点提升村民在电商销售、旅游接待等场景的普通话应用能力。
图为“红心筑梦”实践队成员为当地儿童开展多元课程 广州应用科技学院 戴碧妍/摄
图为实践队深入村落进行普通话使用情况调研 广州应用科技学院 戴碧妍/摄
产业调研谋发展,直播助农促增收
为探究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及其在乡村振兴中的实践路径,7月14日,“红心筑梦”实践队来到广东粤北行健康食品有限公司,深入了解企业如何依托国家级非遗溪黄草茶和地理标志产品阳山金冠梨打造特色产业链。董事长蔡能强带领团队参观乡村振兴展厅和金冠梨种植基地,并介绍“公司+基地+农户”的全产业链助农模式,讲解阳山金冠梨的科学种植技术与品牌发展历程。
开展助农直播,赋能数字经济。调研结束后,实践队当晚便在清远市乡村新闻官工作室开展首场助农直播。队员们化身“农产品推荐官”,通过产品展示、试吃互动等方式,向网友推介阳山金冠梨、溪黄草茶等特色农产品。四场直播累计吸引652人次观看,成交订单10件,有效提升农产品线上曝光度,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青春动能。通过“调研+直播”模式,不仅加深对阳山特色产业的了解,更以实际行动助力农产品销售,为乡村经济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图为“红心筑梦”实践队深入种植基地进行实地调研 广州应用科技学院 陈凯妹/摄
图为实践队进行助农直播 广州应用科技学院 戴碧妍/摄
文化传承显担当,红色基因永流传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的现实需要,7月14日,“红心筑梦”实践队深入阳山县杜步镇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双凤舞展开为期三天的调研。队员通过走访第六代传承人邓家财了解到,目前村内约有20余名学习者,主要以中老年群体为主,展演缺乏更广泛的传播渠道和创新发展模式。
针对此困境,实践队提出“政府引导-高校赋能-村民参与”的三方协同保护机制,充分发挥高校连接乡村的桥梁作用,同时依托专业优势,多维度探索非遗文化创新传承路径:一方面通过拍摄非遗宣传片,记录双凤舞的技艺精髓;另一方面开发“凤宝穗穗”文创IP,融合双凤舞与杜步镇玉米元素,设计涵盖徽章、明信片、钥匙扣等系列文创产品。这一系列举措既宣扬非遗文化内涵,又以年轻化、趣味化的视觉表达拉近传统文化与大众的距离,成为宣传杜步镇特色文化的生动载体。
图为实践队对双凤舞非遗文化传承人进行访谈 广州应用科技学院 戴碧妍/摄
图为“红心筑梦”实践队结合双凤舞与杜布农产品设计的文创
烽火岁月铭青史,青春建功新时代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红心筑梦”实践队以“红色教育+文化传承”双线并进,开展系列主题实践活动。7月17日,阳山革命烈士陵园松柏苍翠,庄严肃穆。队员深情讲述抗战时期革命先烈浴血奋战的英勇事迹,并制作形成系列红色教育素材,以“理论宣讲+实践体验+成果转化”的模式,打造具有示范意义的红色文化传承范式。
在杜步镇文化室内,一场别开生面的“两弹一星”精神宣讲活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实践队成员以温和而坚定的声音,带领孩子们走进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引导孩子们深入思考“两弹一星”精神内核。此次系列实践活动通过创新形式、丰富内容,让红色教育真正“活”起来、“动”起来。
图为“红心筑梦”实践队拍摄红色宣讲视频 广州应用科技学院 陈嘉琪/摄
图为实践队进行“两弹一星”宣讲 广州应用科技学院 戴碧妍/摄
敬老爱老传美德,志愿服务暖人心
为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7月18日,“红心筑梦”实践队赴清远市阳山县杜步镇敬老院开展慰问活动。活动现场,实践队员们为院内7位老人送上精心准备的时令水果,并与老人们促膝长谈,详细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健康状况。队员们主动承担起院落清扫、房间整理等工作,用实际行动传递温暖关怀。在文艺表演环节,队员们精心准备的《最炫民族风》经典曲目引发老人们浓厚兴趣。欢快的节奏带动现场老人自发拍手合唱,整个敬老院洋溢着温馨欢乐的氛围。通过此次活动,队员们在服务中切身感受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进一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图为队员们与敬老院老人亲切地交谈 广州应用科技学院 陈凯妹/摄
青春助力乡村振兴,融媒传播实践成果
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红心筑梦”实践队充分发挥新媒体传播优势,以扎实的实践成果和创新的宣传方式,取得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团队累计发布推文40余篇,其中投稿的新闻稿件及视频作品被中华网、央视频、人民视频、南方发展网、阳山共青团、阳山融媒等包括国家级、省级、市级、校级和其他媒体广泛报道,形成多层级、立体化的传播矩阵;微信视频号、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相关视频累计播放量突破45613次,收获点赞719次,有效扩大社会实践的影响力。
此次“红心筑梦”实践队以“百千万工程”为引领,深入乡村基层,通过专题报道、纪实短片、图文推送等多元形式,生动展现乡村振兴的实践成果。团队充分发挥青年创新优势,以新媒体为媒介,搭建城乡互动桥梁,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青春活力。未来,团队将继续深化社会实践与媒体传播的有机结合,讲好乡村振兴故事,传递青年声音,为助力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图为“红心筑梦”实践队部分投稿报道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让青年学子在实践中增长才干、锤炼品格,更通过教育帮扶、文化传承、产业助力、红色教育等多维度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队员们以实际行动践为当地发展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也使青年学子在基层历练中提升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强化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
通讯员:广州应用科技学院 罗文诗 戴碧妍 陈嘉琪 陈凯妹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