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校协同赋能,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青年大学生助力隆都乡村振兴
蝉鸣渐歇,暑意未消。近日,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学生第二党支部“澄邑兴绘,知行实践团”赴汕头市澄海区隆都镇开展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圆满收官。在隆都镇政府的指导与支持下,实践团以文化传承和科技赋能为双翼,深入乡村一线,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落地见效,为隆都乡村振兴尤其是文旅融合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深挖文化根脉,筑牢文旅根基
实践团以隆都镇丰富的红色文化、非遗资源和民俗传统为切入点,系统梳理地方文化脉络。队员们走访荆祖祠、丽泽斋等革命旧址,重温奋斗历程,坚定初心使命;深入油纸灯笼工坊,全程记录传统技艺,推进非遗数字化建档与传播;运用VR实景建模技术复原后沟瓦窑遗址,实现“云上展示”;走进潮乐工作室,聆听经典、对话传承人,感知传统艺术的当代价值。多项实践有效推动了隆都文化资源的保育、活化与利用,为乡村文旅发展夯实内涵基础。

聚焦群众需求,推动服务落地
坚持“办实事、惠民生”,团队围绕隆都“狮头鹅之乡”“菱角之乡”的产业特色,在下北村、溢洋村创作大型主题墙绘,以艺术塑造乡村风貌、传播区域品牌;开展“资助政策进万家”活动,入户讲解政策,提升群众获得感;实施“童心同语”推普计划,开发方言与普通话双语绘本,设立趣味标牌,通过游戏化教学提升村民语言能力,营造良好乡村语言环境。








科技赋能创新,促进成果转化
实践团突出“文化+科技”融合思路,在店市古墟策划“非遗活化·智创惠民·美绘乡韵”成果展,借助AR互动、视频展播、3D打印等形式,全面呈现红色寻访、非遗记录、数字瓦窑等多方面实践成果,吸引大量村民驻足体验。
立足“狮头鹅”“隆都米钱”两大文化名片,团队创新设计区域文化IP形象,开发出AR明信片、瓦窑文化砚台、主题夜灯、冰箱贴等一系列文创产品,融合传统元素与现代科技,增强文化体验感与传播力,为隆都文旅商品开发提供了新范式。











政校协同聚力,共绘发展新篇
活动总结阶段,指导老师吴文婷代表团队向隆都镇政府作专题汇报,系统展示实践成果与实施路径,获得镇政府高度认可。
隆都镇副镇长陈锐民表示,实践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为隆都文化传承与宣传作出扎实贡献,充分彰显了青年学子返乡实践、服务乡村的担当与情怀。镇政府宣传办副主任蔡晓婷充分肯定团队将数字技术融入乡村建设的创新探索,认为其为乡镇赋能带来新思路、新活力。镇政府党群服务中心文化旅游体育服务部赖奕纯赞扬团队高效专业的执行能力,并期待未来继续深化合作,共促隆都高质量发展。


此次“三下乡”活动是政校协同推进“百千万工程”的生动实践,不仅深化了高校与乡镇间的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也为隆都文旅融合发展拓宽了路径、积累了经验。下一步,隆都镇将与实践团建立长效机制,持续推动成果转化与应用,共同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