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膺担当在乡野 躬行实践助振兴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子暑期“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纪实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引导青年学子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锤炼过硬本领,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组织40支实践团队奔赴全省各地,通过非遗传承、红色教育、电商助农、推普助农、基层治理等多元实践,将“小我”融入“大我”,以实际行动助力“百千万工程”,彰显新时代高校学子的使命担当。
一、深挖非遗文化,传承实践中守护乡村文脉
学校立足文化传承使命,鼓励学生们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专业所学深度融合,通过非遗实践,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审美素养,彰显“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德育内涵。在本次暑期社会实践中,学生们组建团队深度访谈、体验各类非遗传承技艺,在守护文化根脉的实践中提升了专业能力、增强了文化自信。
“灯芯之语·草编非遗”突击队深入广州番禺大石街道,以“挖掘千年灯芯草技艺、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为使命,从校园走向田间。团队与大石镇灯芯草文化协会、非遗传承人及种植户深入交流,在实践中解码延续1700年的“湿地生命密码”,并以青春力量为非遗注入振兴动能。聚焦灯芯草编织技艺,队员们追随三四代传承人足迹,深挖技艺传承脉络,亲身体验其独特魅力,感受灯芯草文化的深厚底蕴。活动激发了队员成为非遗保护与传承者的意愿,并与传承人达成持续开展灯芯草非遗传承系列工作的合作共识。

灯草协会廖会长为突击队员讲述灯芯草协会发展脉络
“青春粤动”服务队深入清远石岐村探索“洪拳南狮”民俗活化路径,在一招一式中传承文化薪火。通过直播展演、非遗工坊建设,让传统武术成为乡村旅游新名片。“马步要稳,出拳要快!”78岁的非遗传承人林国强师傅亲自手把手教队员们洪拳的基础动作。这场“学艺探源守初心”民俗文化探寻活动,让队员们沉浸式触摸到了石岐村的文化根脉。除了洪拳教学,队员们跟随朱兆其走进白沙黄昌国术馆,深入了解了“洪拳南狮”的传承脉络。展馆里,朱师傅配合激昂的鼓点,演绎了醒狮“采青”的传统技艺,狮头在他手中灵动如活物,一招一式诠释着“武狮同源”的文化内涵。队员们表示将会带着这份热情继续以青年视角挖掘民俗价值,让“洪拳南狮”这样的文化瑰宝在乡村振兴中绽放新光彩。

队员们围听林国强讲述武馆传承故事
“梦随心行”服务队在佛山顺德细滘社区,将非遗漆扇制作等传统技艺融入青少年兴趣课堂。他们带领孩子们亲手体验“滴染成扇”的奇妙过程,让非遗之美直抵童心。同时,巧妙结合AI技术(如AI绘梦课),让传统艺术在数字时代焕发新光彩,实现非遗文化在乡村土壤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队员与孩子们合影
“澄邑兴绘,知行实践团”服务队走进汕头市澄海区隆都镇后沟村,为地瓦窑文化展馆构建虚拟线上展厅。实践团成员利用高清摄影、三维建模等技术,成功构建了一个可互动浏览的虚拟展厅。他们将这片充满历史温度的文化空间搬到互联网上,观众只需通过电脑或手机,就能“走”进展馆,自由切换视角,查看展品的细节。通过打破时空壁垒,为文化展馆插上了飞向世界的翅膀,让更多人触手可及。团队成员还以瓦片纹样、砖雕元素为灵感,AIGC赋能开展系列周边文创产品设计,设计中巧妙融入了传统元素与现代简洁风格,使得古老的瓦窑文化更易被年轻群体接受与喜爱。实践团成员表示,未来将持续优化线上展厅体验,并推动文创产品落地,让瓦窑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

团队成员现场采集影像

线上展馆图

成果展示
二、赓续革命薪火,红色足迹筑牢信仰之基
学校将社会实践作为“大思政课”的重要载体,充分利用广东红色资源优势,引导和组织青年学子深入革命老区,通过史料整理、口述史采集、红色宣讲等形式,让红色资源转化为生动的育人素材,在实践过程中实现价值引领与能力培养的双重目标,打造出独具特色的“行走的思政课”,引导青年在红色足迹中筑牢信仰之基。
“乡约同行”突击队奔赴惠州龙门寮田村,怀着敬畏之心,通过深度访谈烈士亲属(如王达宏侄子王史成)、实地考证史料,挖掘整理革命烈士王达宏变卖家产支持革命、英勇斗争等感人事迹。他们录制口述史音频 3 小时,用心血凝练成万字《王达宏烈士革命事迹故事集》,以数字化手段抢救珍贵的史料、照片,为乡村打造了宝贵的红色教育资源,守护了乡村的“根”与“魂”。通过口述史整理、红色微视频制作等一系列实践,学生们大幅提升了史料研究、数字传播等综合能力,也深入体悟了“学史明志、实践砺行”的内涵。

队员们实地寻访王达宏革命活动足迹
“结坡文旅梦之队”驻扎茂名信宜结坡村,将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带到田间地头。他们不仅向小学生生动讲述邓稼先等元勋故事,传递爱国、团结、自力更生、勇攀高峰的精神内核,更面向村民、政府和企业开展多场宣讲(服务超500人次),将这份攻坚克难、团结协作的信念融入乡村振兴实践,形成“红色调研+故事宣讲+精神践行”的实践链条,推动思政教育从“课堂说教”向“现场感悟”转化。他们的努力得到了当地村民的广泛认可,得到了信宜融媒体的官方报道。

队员宣讲“两弹一星”精神
三、专业赋能产业,电商助农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学校紧贴乡村振兴实际需求,发挥商贸类专业优势,组织师生深入田间地头,运用直播电商、大数据分析等现代技术手段助力农产品销售,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实现了“实践育人”与“服务社会”的良性互动。一场场直播创新了“专业实训+乡村振兴”的育人模式,而助农实践也深化了劳动教育,引导学生感悟“脚沾泥土、手撷芬芳”的奋斗意义。
“携梦启航”突击队在白云区钟落潭镇新村村,深入罗汉松生产基地一线,将电商专业知识转化为助农实效。他们运用新媒体营销技能,在“白云农夫市集”平台开展多场高互动直播,生动推广罗汉松盆栽、洲星马蹄糕、乳鸽、灵芝片等名优产品。队员们围绕产品特性、文化背景、实用场景等进行生动讲解,巧妙运用AI工具深度分析直播数据,精准把握市场动态与消费者需求,创新策划“云赏罗汉松”主题专场,通过盆景艺术展示与种养知识科普,让乡村农产品在数字平台上变得更吸引人。在近400分钟的直播中,累计吸引观众2015人,点赞量达到5万多次,有效提升了农产品曝光度和市场竞争力。

突击队队员在白云区助农服务综合平台直播

突击队队员教农户使用直播工具
“青春粤动”服务队走进清远麻鸡养殖场,他们敏锐捕捉电商机遇,深入调研后即兴开展直播活动,搭建了“田头到云端”的产销渠道。他们穿梭在架空鸡舍间捡拾鸡蛋,同时向网友展示林间散养的生态养殖模式。“家人们看过来,这就是石岐村的麻鸡,吃的是玉米粒,喝的是山泉水!” 一场即兴直播,让乡土农产品搭上了电商快车,也让队员们真切体会到“青春力量能为传统农业注入新活力”。

队员们开展电商直播现场
四、紧扣地方需求,精准帮扶赋能乡村振兴
学校紧密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与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部署,引导青年学子们将课堂所学与乡村所需深度融合,不仅锤炼了青年服务社会、解决实际问题的硬本领,更让学子们在扎根乡土、倾听民声、贡献智慧的行动中,深刻体悟乡村振兴的时代伟力,自觉建立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信仰之基,成功打造了助力广东高质量发展的“行走的乡野课堂”。
“青春之歌”突击队奔赴连州市沙坊村、连州中学、刘禹锡广场及瑶安等地,以精准务实的“推普助农”宣讲实践交出亮眼答卷。团队紧扣在地需求分层施策,在沙坊村直击产业发展痛点,将语言帮扶与特色产业培育深度融合;在广场与校园创新采用情景教学、文化互动等鲜活形式,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落地。累计服务群众超百人次,以青年智慧破解沟通壁垒,用语言之力激活乡村振兴动能,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响应“百千万工程”的使命担当。

队员们与连州学子合照
“飞扬”基层服务队深入英德连江口镇连樟村,开展题为“党建引领‘三治融合’促进农村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研究——以清远市连樟村为例”的社会调研,探寻成功、可复制的乡村治理密码。队员们与多位村民深入交流,听他们讲述身边的变化,一个个鲜活的细节勾勒出连樟村的发展图景。从基础设施的完善到生活条件的改善,村民们的坦诚讲述,成为乡村振兴最真实的注脚,也为服务队的调研提供了宝贵的一手素材。队员们还通过发放问卷,用数据勾勒民生脉络,详细记录了党建引领下连樟村从“落后的贫困村”蝶变为“示范村”、成为可复制的“连樟样本”的过程。

队员们在村民家中访谈
“小红砖”突击队与凤安镇仁里村党支部联动开展党建“五个一”系列共建活动,通过精神共育、文化赋能、教育帮扶多维发力,以青春力量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依托广东高校“爱心妈妈”乡村工作站,突击队对仁里村“阳光书屋”实施全面升级。队员们将散落书籍按类别规范陈列,还特别补充外语科普绘本与红色经典读物。整理后的书屋窗明几净,触手可及的少儿书架、便捷查找的农技专区、集中陈列的本土文化书籍,让这里成为村民“充电”、孩子“探秘”的“精神粮仓”。突击队还为孩子们开设“知识+兴趣”的双轨支教课堂,阳光书屋成为第二课堂,电子琴、棋艺、积木搭建等活动,让孩子们在陪伴中收获快乐与自信。

“小红砖”突击队整理“阳光书屋”
从非遗传承到红色村落,从电商直播间到田间地头,从学校课堂到乡村课堂,工贸学子以专业为笔、以实践为墨,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奋力书写青春答卷。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智慧服务乡村,用汗水浇灌理想,他们以实际行动证明,青春在服务国家战略和人民需要中绽放的光彩最为绚丽。这不仅是青春助力“百千万工程”的有力诠释,更是学校构建“三全育人”格局、落实“五育并举”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生动写照。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让社会实践成为青年成长成才的“必修课”,持续为广东“百千万工程”注入澎湃的青春动能!
通讯员:赵婵娟 实习编辑:梁敏怡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