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仲伟合:澳琴国际教育(大学)城建设路径思考
2025-09-18 16:59:00
中国教育在线

  澳琴国际教育(大学)城被本届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列为四大重点工程项目之一,承担着三重战略意义。第一,大学城是教育与人才高地,天然承担“在地国际化”的功能,对外接轨全球资源,对内服务澳琴产业升级,呼应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关于“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和“推进珠海横琴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的三大战略目标。第二,大学城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产教融合的最佳试验田。通过大学城,可实现科研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在澳琴同频共振,把教育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力,从而实现共建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第三,大学城是粤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在教育领域先行先试,进行规则衔接和制度创新的试验,在“一国两制”框架下探索人员、资金、规则高水平衔接,架构国际化教育治理的可复制范式。随着澳琴国际教育(大学)城建设进度的推进,教育界应该深入思考和探讨“大学城该怎么建”这一关乎澳门和大湾区未来发展的核心问题。

  一、澳琴国际教育(大学)城建设的政策空间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为澳琴国际教育(大学)城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依据。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在《二零二五年财政年度施政报告》中将澳琴国际教育(大学)城纳入四大重点工程项目,明确指出要通过“人才培养国际化”、“科学研究国际化”和“科技交流国际化”,推动澳琴两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分阶段实现澳琴国际教育(大学)城建设目标,藉此推动科研突破、形成产业支撑,为澳门“1+4”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形成“以教育强基础、以人才促转型、以科创推多元”的战略死循环。

  在此背景下,大学城的价值远大于办学场地扩充。大学城更深层次的价值在于可通过制度创新、跨境协同和内涵建设,把人才、科技、产业三位一体地纳入大湾区发展全局,是一个承载制度创新、功能重构与生态培育的系统性工程。横琴作为“一国两制”的制度交汇点,可以探索包括跨境办学模式、学籍与学位互认、科研成果跨境转化、人才自由流动以及科研资金规则互通在内的一系列制度创新,为大湾区乃至全国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二、澳琴国际教育(大学)城建设的愿景设想

  澳琴国际教育(大学)城应该是一个集教育高地、科创枢纽、人才港湾于一体的综合平台。既要具备与世界一流大学比肩的知识生产能力,又要建构面向湾区产业转型的成果转化机制,更要营造能够吸引和留住国际青年才俊的开放环境。

  在空间形态上,大学城不应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建筑群”,而应当成为“校区—园区—小区”一体化的知识生态圈:校区承载教学与科研,园区承接技术转化与企业孵化,小区则提供宜居、宜业、宜学的配套,使学术活动与城市生活无缝衔接。

  在功能定位上,大学城需要兼顾“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产业转化、文化交流”四大核心功能。既要培养高水平的本科与研究生,推动学科交叉与拔尖创新人才计划;又要建设一流的交叉研究平台,与大湾区产业链形成互补;同时应具备服务葡语国家及“一带一路”沿线的文化交流功能,成为中国与世界对话的重要窗口。

  在制度实践上,大学城更应发挥“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摸索出跨境教育治理的新模式。例如,在学位互认、学术评鉴、科研资金监管、知识产权保护、人才便利流动等方面建立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安排,为全国其他自贸区或教育合作项目提供示范。

  换言之,未来的大学城,不仅要成为澳门教育和经济适度多元的重要支撑,要成为大湾区教育科技协同的重要载体,更要在全球教育版图上占有一席之地,像新加坡的裕廊创新区、韩国的松岛全球大学校区一样,形成高密度的国际科研与教育节点,既能“引进来”,吸引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进驻;又能“走出去”,培养本地人才走向国际,真正建成面向全球的国际教育城。

  三、澳琴国际教育(大学)城建设的实施建议

  在过去一年里,大学城建设逐渐落地,取得了多方面的重要进展,“硬件建设”与“制度探索”的双线并进,“多校并进、各有所长”的格局初步显现,为下一步建成教育高地与国际人才集聚平台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澳琴国际教育(大学)城建设的过程中,“国际化”是题眼,“公私协同”是抓手,产教融合是动力。

  第一,大学城应立足湾区、放眼全球。这不仅意味着引进外籍教授或开办几个联合课程,而是要在制度、理念与路径上实现深层次国际化。对澳琴国际教育(大学)城而言,所谓「在地国际化」,既是突破空间局限、把世界资源引入澳琴的有效手段,也是提升本地教育、科研与产业能级的必由之路。

  第二,大学城应公私协同,打破“重公轻私”格局。在学科分工上,公立院校强基础、攻前沿(如人工智能算法、医学工程、基础理论),私立院校强应用、接产业(智能制造、数字文创、数智语言服务、数智教师教育、智慧旅游娱乐、数智文创),共同构筑“基础—应用—转化”的科研产业化闭环。

  第三,大学城应产教融合,推动“前校后厂”可感可及。在澳门“1+4”经济适度多元化框架下,搭建“校内研发—校外孵化—园区转化”的成果转化闭环。

  具体而言,大学城应在制度设计、资源整合、产教融合、人才引进与国际化办学五个层面协同发力,形成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治理模式。

  第一,制度建设。成立“澳琴教育联合管理委员会”,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探索跨境教育治理新模式。重点是建立跨境法律列表与“列表之外、协商解决”的机制,确保学籍管理、学位授予、素质核证、科研经费使用、知识产权保护等核心问题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要推进“一校两区”制度创新,使澳琴高校能够在合作区延伸办学,并在学科设置、师资聘任、学生招生等方面享有更大自主空间。

  第二,资源共享。高等教育是一个高投入的产业,如果缺乏协同,容易造成重复建设与资源低效利用。大学城应建立课程共享平台与大型仪器共享基金,推动教学资源和科研设施跨校、跨境共享,避免各自为政。例如,可以参考欧盟“伊拉斯谟(Erasmus+)”计划和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等世界级湾区的仪器共享经验,推行跨校选课、学分互认,并将重大科研设备纳入共享清单,通过统一预约与专款补贴提升使用率。

  第三,产教融合。打通“校内研发—校外孵化—园区转化”的全链条,推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可探索设立政府引导基金、成果转化基金,并完善专利质押、技术股权、收益分配等制度安排,降低成果转化成本。横琴深合区拥有特殊的税收与跨境金融优势,率先试点“教育+科创+金融”的协同模式,把大学科研成果直接对接湾区产业链,建设面向葡语国家和“一带一路”市场的技术转移中心。

  第四,人才战略。建设国际教育城,人才是核心。要启动“澳琴学者计划”,柔性引进全球顶尖团队,实行“不唯地域、不唯全职”的聘任机制。同时,对标新加坡“外国专才计划”和香港“杰出人才计划”,在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科研经费等方面提供全方位保障,打造“国际人才港湾”。此外,还要培养本地青年学者,设立青年学者和创业者支持计划与跨学科创新平台,提升澳门自有科研力量的可持续性。

  第五,国际化办学。鼓励促进世界一流大学进入澳琴合作办学,设立办学项目与合作办学机构等,通过合作办学,引进前沿学科、学术人才与学术成果。推动双联学位、联合实验室和国际会议落地澳琴。设立多语种会务中心和国际学生服务平台,提升跨文化沟通与国际认证能力,打造“不出湾区、对接世界”的学习与科研体验。把澳琴国际教育(大学)城建设成为中国高等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窗口,与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同频共振。

  澳琴国际教育(大学)城的建设,是澳门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中的一次历史性跨越,既是澳门推动经济适度多元的现实需要,也是国家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战略要求。唯有通过制度创新、资源共享、产教融合、人才引进与国际化办学并举,大学城才能真正从硬件建设迈向内涵建设,成为国家教育强国战略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先行实践地和制度创新高地。

  

  作者简介:中西创新学院校长、澳门高等教育发展促进会监事长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