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从草龙编织到AI设计,东莞职院团队让百年非遗“舞”进现代生活
2025-09-24 08:43:00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近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百千万工程”科技特派员项目团队,以时尚设计与AI数智技术为双引擎,助力东莞市横沥镇田饶步村实现传统“舞草龙”民俗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探索形成“非遗+科技+产业”深度融合的乡村振兴新路径,为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时代活力。

  非遗扎根乡土,青春力量接力传承

  项目依托田饶步村350平方米的“舞草龙”传承基地,打造了集教学、制作、展示、体验于一体的非遗传播空间。科技特派员团队与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黄耀林、叶淑华等深入合作,系统梳理舞草龙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内涵,并运用现代影像与技术手段,全面记录草龙制作关键工艺,建立起完整的数字化档案,为这项非遗技艺的永续留存与后续研究夯实基础。

  在传承人的悉心指导下,来自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的60余名大学生走进田饶步村,沉浸式学习草龙编织技艺。从选材、泡草、扎架,到缠草、贴鳞、粘龙须、装灯,同学们亲手实践每一道工序,深刻体悟传统手工艺的精湛与匠人精神的可贵。参与学生感慨,这不仅是一次技艺的学习,更是一次文化的浸润与责任意识的觉醒。青年一代的加入,正悄然为“舞草龙”这一古老民俗注入新的生机。

  

  图1 学生跟随非遗传承人学习编织草龙技艺

  AI赋能创新,数字文创融入现代生活

  项目团队运用现代摄像技术全方位采集舞草龙的动态、造型与工艺细节,构建起系统化的数字资源库。在此基础上,引入AI内容生成工具,创作出动态海报、短视频、虚拟展演等一批数字文化产品,并通过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广泛传播,有效提升舞草龙文化的传播力与影响力。“要让草龙不仅舞动在村头,更跃动在屏幕之间”项目负责人郭霄霄老师表示,“借助数字媒介,我们希望打破时空限制,让传统非遗走进当代年轻人的生活。”

  在数字化传播的同时,团队还着力推动非遗产品的实体化开发与市场对接。围绕“舞草龙”文化符号及其吉祥寓意,团队研发推出涵盖衣、用、玩、学等多个维度的文创产品线,包括T恤、便利贴、双色尺、环保袋、潮玩公仔等5大类30余款产品。这些产品既保留传统神韵,又兼具实用性与时尚感,成为非遗融入日常生活的生动载体。

  

  图2 团队文创作品在村委会进行汇报

  

  图3 团队设计的草龙文创产品冰箱贴

  村民成为主角,科技助力文化自觉

  项目注重“赋能于民”,通过开展AI数智技术培训、短视频制作工作坊,帮助数十位当地村民掌握用手机拍摄、剪辑、发布草龙相关影像的技能,并能运用AI工具进行草龙形象创作。村民真正参与到文化再生产过程中,成为家乡文化的主动记录者和传播者,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显著增强。这种“授人以渔”的模式,为非遗传承奠定了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图4 指导村民设计的草龙AI设计作品

  本次科技特派员项目通过“项目引领、非遗为核、科技赋能、时尚表达”的模式融合,有效激活了田饶步村的非遗资源,也为其他地区推进非遗现代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东职经验”。实践证明,传统文化并非尘封的记忆,只要以科技为翼、以创新为媒,完全能够实现活态传承与当代转化,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下一步,项目团队将继续深化数字技术应用,进一步挖掘舞草龙蕴含的文化精神与时代价值,积极拓展文化传播渠道,努力实现文化传播与消费转化的良性互动,让“舞草龙”真正舞出乡村、舞向世界。

  通讯员 高梅玲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