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载砥砺深耕,二十载春华秋实。广州新华学院(原中山大学新华学院)自2005年肇基启程,承中山大学之文脉,秉“博学、笃行、正心、自强”之校训,廿载弦歌不辍,今已嘉木成林。站在建校二十周年的历史节点回望,学校以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为战旗,以奋进之姿书写新时代应用型高校的卓越篇章,为建校20周年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立根铸魂,以质量立校筑牢发展基石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服务社会”为根本宗旨,坚守“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初心。2025年春季,学校一次性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标志着办学水平与教育质量获国家权威认可,为二十年办学实践交出硬核答卷。
质量之基,在于课程与师资的双轮驱动。近日,《财务管理》《有机化学》两门课程成功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实现历史性突破;27门省级一流课程厚植育人土壤。教师队伍中,南粤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不断涌现,“六大人才计划”持续赋能,高层次人才引领发展,形成了一支结构优、能力强、情怀深的师资铁军。
学术引领,以科研突破彰显硬核实力
学术是大学之魂,创新是发展之翼。2025年,学校科研事业迎来新的突破——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刘星成教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成为广东省唯一获此殊荣的民办高校。这不仅是对个体学术能力的肯定,更是学校“学术强校”战略的生动注脚。
从粤港澳文化研究中心到国家应用数学中心,从纵向课题到横向合作,学校构建起“学科—课程—实践”三维转化机制,推动“科研攻关—成果转化—社会服务”闭环运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申请知识产权、发表高水平论文,师生共研、科教融汇的生态日益成熟。
“粤港澳应用数学中心东莞分中心”在学校揭牌
育人为本,以学生成才诠释教育价值
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是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广州新华学子在世界舞台、全国赛场屡创佳绩:张城玮同学斩获世界跳绳锦标赛金牌,实现中国内地该项目历史性突破;袁卓杰同学以2.00米的优异成绩,斩获学校在第二十三届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上的首枚跳高金牌;林晨旭同学问鼎“电子音乐奥斯卡”丹尼奖;学子们在“西门子杯”智能制造挑战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三创赛”、医学创新大赛等高水平赛事中摘金夺银,展现出卓越的创新能力和专业素养。
在就业与升学方面,学校同样成绩斐然。2025届毕业生去向落实率超全省平均水平,多人考入哈工大、中山大学、武汉大学等海内外名校,更有学子入职海关、公安、税务、医院、教育系统,成为服务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
张城玮同学斩获世界跳绳锦标赛金牌
袁卓杰同学斩获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跳高金牌
特色兴校,以“三早三创三融”塑造育人品牌
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凝练出“三早三创三融”育人特色,构建起“蓄能—增能—强能”的递进式人才培养链条。“三早”引导学生早立志、早实践、早融入社会;“三创”搭建创意、创新、创业三级孵化平台;“三融”推动学科专业与地方产业、经济、文化深度融合。从护理学子入选粤港专才交流计划,到艺术学子斩获时装周金奖;从城乡规划作品落地生花,到经贸团队进军国际赛场——特色育人之路,正越走越宽。
广州新华学院携手华为、讯方成立“人工智能产业学院”
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学子雷铭慧、赵嘉怡斩获大学生时装周金奖
开放致远,以国际视野拓展办学格局
学校坚持“开放办校”,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16个国家及地区的58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本硕连读、双学位项目、短期交流等形式多样。2025年,学校获批“国际胜任力培养项目基地”,与清华、北大等名校同列,标志着国际化办学迈入新阶段。
广州新华学院获批国际胜任力培养项目基地
二十年,是时间的刻度,更是奋斗的标尺。从转设更名到硕士点建设,从博士工作站设立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突破,广州新华学院以坚实的步伐,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质量过硬的应用型高校发展之路。
站在二十周年的新起点,全体广州新华人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百年树人”的定力、“百舸争流”的锐气,继续高举“立德树人”的旗帜,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新华智慧与力量。
战旗已立,华章待续。广州新华学院,正以昂扬之姿,向着“同类院校领先、办学特色鲜明的一流应用型高校”宏伟目标,阔步前行!
来源:广州新华学院新闻中心
中国教育在线 林剑 通讯员 何宛桢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