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广东省百校联百县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行动(以下简称“双百行动”)的深入推进,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主动对接蕉岭县发展需求,联合打造“蕉岭一桌菜”项目。该项目以地标性食材为核心纽带,已成为校、企、地三方协同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
从技术赋能破解农产品升级难题,到非遗匠心激活饮食文化价值,这一创新实践不仅让蕉岭地理标志农产品“破圈”新生,更将小小餐桌打造成撬动乡村振兴的“大支点”,书写出产业兴旺、文化传承、农民增收的崭新篇章。

精准施策破痛点,激活从“会种”到“会做”产业升级
按照“县域所需、高校所能”原则,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餐饮旅游学院师生团队将“办公室”搬到田间地头,踏遍蕉岭茶山、河畔与花田。在广东省纵向帮扶工作队指导下,团队协同蕉岭县人社局尝试将工作视角放到地方的种植、养殖,助力蕉岭绿茶、长潭蜜柚、桂岭蜂蜜等特色地标性农产品实现品质跃升。通过“茶叶入菜”创新工艺,让绿茶的清新嫩香融入客家盐焗鸡等传统菜肴;研发脐橙酱调味技术,打破鲜果“季产季销”的时空限制,实现农产品增效、增值。
非遗匠心赋能,实现从“零散卖”到“标准产”的文化转化
“蕉岭一桌菜”的核心竞争力,不仅在于食材的优质,更在于其承载的客家文化底蕴。团队深度挖掘客家饮食文化的基因密码,通过“工艺标准化、器皿定制化、文化可视化”三大创新举措,推动传统非遗技艺与现代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团队将非遗盐焗鸡的传统制作技艺拆解为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准化工序,使农户也能做出地道风味;在器皿设计上,非遗传承人饶志灵设计竹篓器皿与青花瓷餐具,将客家山居意趣融入餐饮体验;在文化呈现上,团队特别凸显当地客家米酒的独特地位,让体验者在品味米酒醇香的同时,读懂背后蕴含的客家民俗与生活智慧,使饮食体验成为感知客家文化的“沉浸式课堂”。
这种“技艺传承、产品开发、场景营造”的立体化模式,不仅让客家饮食文化从“小众非遗”走向大众喜爱”,更显著提升了农产品的文化附加值与市场溢价能力,为蕉岭特色产业注入了持久的文化动能。

蝶变效应显成效,探索从“试验田”到“示范田”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随着“蕉岭一桌菜”项目的持续推进,蕉岭县农文旅产业正实现从“单点突破”到“系统升级”的三大关键转变,在产业形态上,昔日的产业“试验田”已成长为乡村振兴的“示范田”。当地彻底告别了“只卖农产品”的单一模式,升级为“种植+加工+体验”复合业态,带动农户增收;在价值认知转变上,力争使“蕉岭一桌菜”不再是简单的地方美食集合,而是成为蕉岭区域品牌的“鲜活名片”,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推广,不仅走进寻常百姓家,更让“蕉岭味道”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IP,显著提升了蕉岭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在发展动能转变上,通过校、企、地合作研发、推广“地标一桌菜”,形成“高校研发-企业转化-农户参与”的良性循环,进而让创新成果快速落地,为蕉岭乡村振兴注入了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正如此次活动纪录片中那句触动人心的旁白:“这桌蕉岭菜,装着土地的馈赠,藏着众人的担当。”在双百行动的持续赋能下,蕉岭正通过“一桌菜”的匠心打造,探索出一条“以食为媒、以文塑旅、以旅兴农”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中国教育在线 林剑 通讯员:孟庆国、徐至宝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中国教育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