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强智科技出席“第八届中国教育技术创新发展与应用成果大会”并作分享
2025-11-07 16:24:00
中国教育在线

  由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主办的“第八届中国教育技术创新发展与应用成果大会”于2025年11月3-5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

  大会汇聚产业界、政府部门、教育机构等多元主体,共同探索智能时代中国教育创新之路。以“向新而行,智创未来”为主题,秉持“技术赋能、育人为本、产教协同、创新引领”的核心理念,全力打造集“成果展示、思想激荡、生态共建”于一体的教育数字化创新引擎。

  强智科技受邀参会,并出席“AI赋能高等教育课程智能体建设”圆桌论坛,分享课程智能体建设方法论。

圆桌论坛

以“场景真、能力实、落地轻”锚定课程智能体建设

  在“AI赋能高等教育课程智能体建设”圆桌论坛中,强智科技副总经理徐时红从教育信息化企业的视角,阐述了对于高校课程智能体建设的核心观点,提出应以“场景真、能力实、落地轻”为原则,通过真实问题激活课堂、人机协作实现个性化教学、并由小场景切入快速迭代。同时,强调通过校企共建、生态共享的方式整合资源,降低技术门槛,携手高校共同构建以智能体为核心的新教育生态的目标,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层变革。

  “场景要真”

  用真实问题场景激活课堂价值

  课程智能体的价值不在于炫技,而在于成为连接理论知识与现实世界的“数字桥梁”,解决真实教学问题,只有让技术深度嵌入教学情境,才能让学习真正“活起来”例如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就提出,当学生提出“能不能举一个统计学的实际应用案例”时,智能体能够迅速生成贴近生活的真实案例,让教学从抽象走向生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感。

  因此,强智科技可以过体系共建,“双导师协同”,打造技术+学术的能力共建体系。企业工程师负责技术实现与场景适配,高校教师负责内容设计与教学引导,双方共同构建评价体系,带领学生真正把智能体“用起来、用出效果”。

  “能力要实”

  聚焦“人机协作”的新型能力范式

  强智科技不强求师生掌握复杂的AI技术,而是希望重点培养“人机协作能力”。比如湖南师范大学的老师提出,希望智能体通过调用教务系统中的学业预警模型,快速定位某学生在某个知识模块的薄弱点,进而推送差异化训练任务,学生通过与智能体的多次对话,不断训练该知识点,以此来补齐短板。

  因此,强智科技可以通过生态共享,让智能体“从师生中来,到师生中去”,在广大师生的使用中不断优化、丰富资源与案例,形成教师定方向—智能体给工具—学生调策略”的三角协作模式,实现大规模的精准个性化学习、差异化辅导。

  “落地要轻”

  小场景切入构建迭代生态

  从强智科技与各高校的合作经验来看,学校更倾向于“小步快跑、逐步迭代”的模式——先聚焦一两门核心课程,把智能体做深做透,再逐步拓展到跨课程协同。

  因此,为避免重复建设、降低落地门槛,强智科技可以通过校企协同开发,“资源上多借少建”,智能体与学校现有的教学平台、评价系统无缝对接,基于成熟的AI框架做二次开发,共享资源与算力,降低技术门槛,也让优质教育资源更均衡、更普及。

  “作为一家深耕教育信息化近二十年的企业,我们坚信课程智能体将构成未来教育生态的核心。为此,我们将重点推进两项工作:联合百所高校共建“智能体应用案例库”,促进场景、工具与数据的跨校共享;同时开发“轻量化部署工具箱”,助力中小院校依托现有资源快速构建专属智能体。”徐时红最后说道。

  强智科技深知,当AI深度融入教育肌理,变革的不仅是教学方式,更是人才培养的底层逻辑。让我们以“场景真、能力实、落地轻”为共同锚点,携手打造以智能体为链接的新生态,让每一个课堂都成为培育‘AI原住民’的摇篮!

荣膺奖项

荣获“数字教育创新成果奖”三等奖

  在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年会暨闭幕式上,对“数字教育创新成果奖”进行了隆重的表彰。

  强智科技自主研发的《基于AI驱动的多元协同教学质量评价新范式》荣获三等奖。

  《基于AI驱动的多元协同教学质量评价新范式》整合督导听课、学生评价、教师自评、综合测评等多维数据,构建课程层面的智能评价模型与可视化报告体系;通过纵向趋势与横向对标,快速定位课堂环节与教学薄弱点,联动反馈处置与复评追踪,形成“发现—分析—改进—复核”的闭环,帮助院校将教学质量提升纳入常态化、可评估的治理框架。

  这一成果的实践,拓展了课程智能体在教学评价领域的应用边界,也为“以数据驱动教学改进”的路径提供了现实样本,为高校构建智能化、可持续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教育在线 2025-08-06 11:12
中国教育在线 2025-08-06 10:57
中国教育在线 2025-07-25 1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