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台山市联合职业技术学校优秀学生张岚:扎根教育实践 深耕专业领域
“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现代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战略人才是支撑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为进一步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职业教育体系,增强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了解,引导广大学生和适龄青年接受中等职业教育,【中国教育在线 职教网】特别策划中职学校优秀学生系列访谈活动。

台山市联合职业技术学校 张岚 幼儿保育专业
中国教育在线:在入学前,你对职业教育的印象是什么?现在的看法有变化吗?
张岚 :大家好,我是台山市联合职业技术学校中职三年级的学生张岚,入学前,我对职业教育的印象其实挺「模糊」的 —— 就像很多人说的,觉得它是「考不上普高的退路」,甚至隐隐担心学技术会「没面子」。记得填报志愿时,亲戚听说我选了中职,随口说了句「女孩子学门手艺也行」,话里话外总带着点「退而求其次」的意味。那时候我对未来很迷茫,想着能学多少是多少,也没把「职业教育」和「成才」画上等号。
但真正走进校园后,我的认知被彻底刷新了。
第一次震撼,来自专业课的「真刀真枪」。
比如幼儿保育专业的声乐课,不是简单唱唱歌,而是要系统学习发声方法、美声唱法、儿童心理学甚至舞台表演。当我第一次用正确的气息与位置唱完《送别》,老师的夸赞与鼓励让我动力满满。后来老师带着我们去幼儿园实践,我将所学的知识在小朋友面前展示的时候,我看着小朋友们跟着旋律拍手的样子,突然意识到:原来把一件事做到专业,比「随便学学」更有成就感。
第二次触动,是看到学长学姐的「出路」。
隔壁班学姐通过技能竞赛保送了高职,还有学长毕业后直接进了市机关幼儿园。有次参加校企合作活动,听企业导师说「现在优秀的保育师比本科生还抢手」,我才发现:职业教育不是「终点」,而是带着明确目标的「起点」—— 它教你实实在在的本事,让你一毕业就能在社会上找到位置。
最深刻的改变,是发现自己「会发光」。
以前在初中,我成绩平平,总觉得自己「没亮点」。但在中职,我有机会参加声乐比赛、幼儿故事创编活动还可以担任活动主持,甚至用所学的急救知识在社区当了回志愿者。当我用钢琴弹唱哄好哭闹的小朋友,当我的技能竞赛作品被老师点赞,突然明白:成功从来不止「考高分」这一条路,能把喜欢的事做成专业,能靠本事帮助别人,就是有价值的成长。
现在我特别想告诉那些还在犹豫的人: 职业教育不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而是「另辟蹊径」的勇气。它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那些藏在课本之外的门 —— 里面有真实的技能、明确的方向,还有靠双手创造价值的底气。就像我们老师常说的:「普高生用分数丈量世界,职校生用本事定义人生。」而我,正在这条路上,越走越有信心。
中国教育在线:你觉得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张岚 :张我觉得职业教育和普高最大的区别,就像两种不同的「成长配方」
普高像「打地基的工程师」:
他们每天的课程像一层层浇筑知识地基:早上背历史年代线,下午钻数学函数,晚上还要啃英语长难句。他们学的是「通用型知识」,就像给未来铺一条「宽马路」,不管以后走学术、艺术还是其他路,都有扎实的文化底子托着。
职业教育更像「定制化的工匠」:
拿我们幼儿保育专业来说,课表上一半是「真刀真枪的本事」:上午练钢琴弹唱《小红帽》,下午在教室模拟上课。实训课时,我们用黏土捏了整套「蒙氏教具」,老师直接说「这手艺拿去早教机构能当教具用」—— 这种「学了就能用」的感觉特别实在,就像有人手把手教你「怎么把兴趣变成吃饭的本事」。
最直观的对比,发生在去年参观校企合作基地时:
普高同学的实验室里,大家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切片;而我们在保育实训中心,正跟着育婴师学「如何通过婴儿哭声判断需求」。带我们参观的园长说:「普高生培养的是『未来可能成为科学家的潜力』,你们练的是『今天就能抱稳婴儿的底气』。」这句话让我突然懂了:普高给的是「知识的广度」,职教给的是「技能的锐度」—— 一个让人看见世界有多大,一个让人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现在我特别认同一句话:「社会既需要造火箭的人,也需要会修电梯的人。」
普高和职教从来不是「谁比谁好」,而是像大树的根和枝 —— 根扎得深,树才能长得高;枝分得开,树才能荫蔽广。就像我们班有人想通过技能高考升本科,有人打算毕业后直接当保育员,但不管选哪条路,手里的「真本事」都是硬通货。
中国教育在线:在中职学校,你遇到的最大学习挑战是什么?是如何克服的?
张岚 :其实,我感觉挑战是无处不在的。我自己对比赛等活动都是很积极的,所以,经常会需要平衡好备赛和学习,多数情况下,我都不太会感到有压力。当然,也不能说是全无压力,只是觉得备赛过程的充实大于当下的压力。
让我感到棘手的是高职高考冲刺期,同时备战江门市幼儿保育专业的声乐器乐表演技能竞赛。 一边是文化课的「生死线」—— 语文文言文、古诗让我琢磨不透、数学函数题常让我熬到深夜;另一边是声乐器乐赛项的「硬骨头」。我们当时是3人一起备赛,与我一组的是中职一年级的学妹,我们依照前一年的参赛规则备赛,在老师的指导下有条不紊的进行,我们三人的配合也很有默契。我当时负责的是视唱、钢琴部分,状态还很不错。
但是比赛前两周突然收到新的参赛规则,让我真正慌了神。新的参赛要求是需要以剧情形式,我们的指导老师杨琼芳老师、刘翠花老师连夜写剧本,隔天又重新给我们安排任务,我增加了表演唱、钢琴独奏。表演唱需要精准把控音准、表情和肢体动作的协调性,钢琴独奏更是要练到双手肌肉记忆成型,而两者都需要大量时间打磨。
但很快我理清了头绪,和老师、搭档做了“双向突围”计划:
白天锚定高考节奏:早读专攻英语作文模板,数学课记录下重点,下午放学往琴房走去时,边吃面包边复盘。
放学后扎进声乐实训:前 1 小时练钢琴,用手机慢放功能抠每一个错音;后面时间我会对着镜子练习演唱的表情与感觉。甚至在宿舍、行走中都会哼一哼歌。
比赛当天,我们配合还算默契,当最后鞠躬时,我感到无比的轻松,此时的成绩已经不重要了,那些在琴房和教室之间狂奔的日子,那些边掉眼泪边调整指法的夜晚,都是我来时路。现在想想,要感谢三年的不虚度,感谢老师们的培养。
这段经历也让我明白: 幼儿保育专业的学习从不是单线程,就像哄睡哭闹的孩子需要同时兼顾耐心和方法,我们也要在压力中学会多维度生长。当你把焦虑揉碎成每天的小目标,琴声和书声终会汇成成长的和弦。
中国教育在线:有没有哪位老师或同学对你的成长产生了重要影响?可以分享一下吗?
张岚 :说对我影响最大的老师,那必须得提我的中职班主任杨晓老师!平常大家都喊他晓哥,但我们偏喜欢反着来,叫他大哥。这老师真的没话说,简直像我在学校的 “第二个爸”,特别实在,特别暖。
【细节一:比我亲爹还唠叨的 “每周一问”】
杨老师有个 “技能”,就是每周必抓我唠嗑!每次见我就问:“最近咋样?脸色咋这么差?” 有一回我压力大到天天不想吃饭,打算放学偷偷溜回宿舍休息,结果刚出教室就被他逮住:“哎!站住!今天必须跟我去食堂,不吃饭不许走!”
然后他真的把我按在办公室,亲自去打了满满一盒饭,还守着我吃完才放我走!临走还叮嘱我舍友:“这丫头要是不吃饭,赶紧给我打电话啊!” 你说这不是妥妥的 “老父亲” 操作吗?
【细节二:把我从 “小透明” 拽到台前的人】
我以前特内向,说话都不敢大声。杨老师偏不允许我 “隐身”,有次学校要选学生发言,他直接点我名:“就你了!稿子写好我帮你看!”
后来我第一次上台,就连下台后腿都还在抖,他对我说:“很棒哦阿岚,越来越厉害了!很快就比我还厉害了。”我顿时笑了。
现在想想,要是没他硬推我一把,我可能还是那个只会在台下鼓掌的 “小透明”。
【细节三:帮我解决 “天大的事” 的人】
有回家里出了点经济困难,我愁得整宿睡不着。杨老师知道后,直接说:“这事咱一起想办法,你别一个人扛着!”
他带着我跑办公室、整理材料,连申请表上的错别字都帮我一个个改。
你说这老师咋妈味儿这么重?但说实话,这些 “事儿”,我记一辈子。
现在我实习工作了,有时候压力大,耳边还会响起杨老师那句 “最近咋样”。他没教过我啥大道理,但从他给我打饭时多添的肉、陪我改稿子到半夜、帮我跑前跑后的样子,我就知道:好老师啊,就是用行动把 “关心” 俩字写得实实在在的人。
谢谢杨老师,没他,就没现在敢闯敢拼的我。
中国教育在线:最后,请对未来的学弟学妹说一句鼓励的话。
张岚 :“别怕走弯路,别怕摔跟头,那些让你觉得‘很难’的时刻,其实都是成长在‘憋大招’—— 就像我的班主任曾告诉我:‘慢慢来,步子小点没关系,只要方向是对的,总能走到光里去。’未来的路,大胆闯,别回头,你身后有老师,有同学,更有那个越来越厉害的自己。”
中国教育在线编辑:刘洁羽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