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我们刚才实际是在讲汕头大学的独特性,强调它是真正的现代的意义上的西方管理模式,就是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一所学校,所以造就了她很多的独特性。那我直接问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你认为汕头大学的特点是什么?我认为中国大陆的高校一直存在一个比较糟糕的事情就是千校一面,没有自己的特色,那么汕头大学有吗?是什么?
曾老师:好。我们自己认为我们的大学特色可以用两点来概括,国际化和精细化。国际化这一个概念现在大家都在说,也有人问我们,你说汕头大学国际化,那你们的国际生有多少?我们的国际生这方面还真的不多,但是我们的学生,我认为能够享受到真正的国际化的教育。
主持人:因为我认为你的国际化是从你一开始就国际化了,你的管理是国际化,你的基因就是国际化。
曾老师:我们这种国际化是渗透在血液里面的。
主持人:它渗透在学生的管理,学科的设置,包含教师的聘用。我认识你们学校一个老师是马来西亚的华侨,从国外过来。好像是教汉语。
曾老师:对,我们有很多来自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英国的老师,我们的教师很全球化。
主持人:非常全球化。
曾老师:我们在校老师有近四成是有海外留学或者工作经历的,在汕头大学教书。
主持人:这个比例是非常高的。
曾老师:非常高。
主持人:如果没记错,这是全中国第一所这样的大学。
曾老师:40%,接近于40%。另外在这里面有17.8%也就是说这个接近20%的老师是外籍或者是港澳台地区的,就是外籍教师。这些老师在汕头大学授课,他们给学生带来是真正的全球视野和世界最前沿的知识和理念。
主持人:我非常赞同曾老师,国际化首先是你的基因,你的意识,你的理念国际化不是在于你跟哪个学校,哪个国家有什么样的合作。
曾老师:而且我们的老师们是非常愿意和学生有更深入的交流,这点对学生的学习非常有帮助。
主持人:这是你们有制度化的,还是说只是老师自己的行为?
曾老师:两方面都有,一方面是老师很愿意,学生也有这样的需求,然后我们制度也鼓励老师要多跟学生交流。
主持人:举一个例子。
曾老师:我们现在有好多学院,商学院、理学院、新闻学院等等都有这个导师制,而且有公开的导师接待学生的时间,这些老师不能说上完课就走,他一周得有专门的时间来跟学生交流,学生就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去请老师来答疑解惑,甚至可以请教生活或者心理方面的一些问题。这样课程内外的这种交流使得老师和学生的互动特别密切,学生可以从这些外籍老师,包括从本国老师身上学到很多的人生经验。
主持人:就是课堂之外的。
曾老师:对,思维方式,做事的方法,那些才是我觉得是真正是国际化的。
主持人:教书育人。
曾老师:没错,真正的渗透到学生思维里面去的。我再举一个例子,很多学生在汕头大学一直感受这样的学习和生活,潜移默化之下已经不觉得这是特色了,但一旦接触到别的学校就发现不同了。
主持人:是,我弟弟在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读书的时候,他的老师也是有定期聚餐沟通交流时间。
曾老师:是,我们经常跟在饭堂里面会看到这样一个场景,中国的学生跟外籍老师坐在一起吃饭,聊天。我刚才说到我们大学两个特点,一个是国际化,一个是精细化。精细化也是通过这个可以体现,而且正是因为有这个精细化才能够做到刚开始说到的老师和学生有非常密切的交流。我们的这么多年来坚持不扩招,每年就只招1770个本科生,我们的生师比是12:1,也就是一个老师带十二个学生。
主持人:我负责任的讲,这又是第一名。12:1,非常高。
曾老师:对,一般我们了解到的比例是20:1,甚至是25:1。按照教育部曾经搞过的本科教学评估,优秀的标准是16:1,那我们是12:1。而且我们如果说到具体某个学科上,像我们的医学院是6:1,这个比例更让人惊讶,就是说一个老师带六个学生。正是有这样的一个我们不扩招的原则,我们确保每个本科生都享受更多的教育资源。有另外一个例子,我们前几天刚接待了一个专家组到我们学校去考察,有一点让他们很惊讶,就是到现在还能够找到一个学校在做实验的时候,是一个学生一台仪器,专家很是感叹,因为在别的学校看到的情况很多人共用一台仪器。但在我们学校的理学院、新闻学院、工学院都是这样子,做实验的时候,一个学生用一台机器。
主持人: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级规模大一点就是三十多个人,就这样了。可能现在大学一个班就和中学一样,五六十个人。
曾老师:我们是小班授课。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