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汕头大学2014高招高端访谈:与时俱进的变+坚持原则的不变=汕大的个性
2014-06-03 10:57:00


    主持人:对,曾老师说到这,我想之前有看到资料讲汕头大学在文理的打通上,包含我们今天很时髦的互联网时代、“慕课”、在线教育等等话题。在大概很多很多年前,就在大学搭建了一个公共的移动互联网的平台,去鼓励同学在上面做一些创新。那么这实际上是一种刚才讲到的坚持的理念下,要做的变化,根据新的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做的。而这只是在汕头大学自己独特的课程体系建设里面的一个例子,对吧?您能不能给我介绍一下,汕头大学这种独特性,在育人方面这样一个重要的环节上,怎么育人?什么样的理念最后落实在课程上?能不能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曾老师:这是很特别的一点,从2012年开始就有移动编程课程,另外还有一个整合思维课程,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应该是2010年、2011年开始的。最近这几年,不管是文科生,理科生,不管是汕头大学哪个专业,有几科是一定要修的,而且一般是在大一的时候就开始修,一个是整合思维课程,一个是移动编程课程,另外一个是公益学分课程。这些都很特别,比如说这个整合思维,因为我们也是在李嘉诚基金会的推动下……
    主持人:什么叫整合思维?
    曾老师:整合思维,可以简单的讲就是创造性思维、系统性思维、批判性思维,这三个整合。因为我们感觉学生在从小接受的教育里面,他在思维方法方面有一些缺陷,表现出来就是不会思考问题,经常被动地接受一些别人给予他们的观念,或者是说没有办法去批判性地、创造性地思考,去改造这些东西。那么我们是希望所有学生都能够在思维方面有一个提升,所以每一个学生他在汕头大学都会学整合思维课程。
    主持人:这从一年级就开始了。
    曾老师:对,一年级就开始,一入学就要学。另外一个移动编程是这两年才在新生的课程里面推开的,不管文科生、理科生,他都可以学。这一个移动编程的系统是从美国引进的,也是因为基金会的大力支持,从美国的一所重点大学引进……
    主持人:MIT。
    曾老师:对,MIT。MIT他们开发了一个教学软件,无偿提供给汕头大学使用,所以汕头大学可能是全世界除了MIT之外唯一一所能够使用他们这个教学系统的一个学校。那学生在这个系统上去进行学习和编程,即使是文科生他也能够设计出那种手机使用的APP,移动编程课程的成果就是根据自己的需要然后设计出能够使用的软件。
    另外一个是公益学分课程。
    主持人:这个,刚才已经注意到曾老师说的公益学分课程,是这样就是中外的教育理念不一样,那么在西方它的中学里面必然有一块是所谓的社会实践,社会实践里面很重要的一个单元是公益。在汕头大学课程单元里面特别加进了这一块,我也的确比较意外,我们强调就是从道德层面上,放到甚至很高的政治层面,但是我们在课程体系里面会存在。
    曾老师:按照我们执行校长的说法,我们汕头大学希望把学生培养成能人、好人。那么能人这方面就通过刚才所说的那些课程体系,在知识技能这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和训练。那怎么样把学生培养成好人?提升他的道德观,提升他的奉献意识,他的公益的思维。那么除了通过一般的课外实践活动之外,这个公益课程应该说是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一种结合。我自己也是公益课程的授课老师,我有这样的感受,就是我们每一个参加公益课程的学生,他都要上课去接受包括活动策划、团队组织、服务理念等等这方面理论学习,同时在学习了理论知识之后,要马上运用到公益服务和社会实践中去。
    主持人:做一个项目。
    曾老师:要做项目,要做公益项目,这个公益项目有的是学生自己设计的,有的是学校组织、提供的。那么不管是学生自己设计的还是学校组织的,都是要求学生能够用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这些知识去服务社会。
    主持人:他不要求伟大,但要去做贡献。
    曾老师:对,要把自己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奉献给社会,要服务,要能够真正地做一些对社区、对社会或者说贫困的地区和人群有意义的事情。那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就是公益课程方面,也是一方面看他的计划做得怎么样,还有看他实施得怎么样,以及他的分享反馈是怎么样的。我自己有一个很深的体会就是在每一个公益课程结束之后的这种分享和反馈,这里我就真正感受到了教育对学生的意义和改变。因为学生会讲出他们在参加这个项目之前到之后,他的一些想法和变化,他的一种改变,这种改变让我们觉得我们所做的这些事情都是有价值的。
    主持人:就是你亲身经历了,做了一遍感受是你听了别人讲的感受完全不一样。
    曾老师:是,但是我们在制度方面给予他这么一个规范,一个推动,是作为这么一个课程。
    主持人:非常有特点。你们尤其就是社会活动这一块在国内大学其实本质上没有。我还看到有种说法,有同学嚷嚷说上了汕头大学什么都要靠网络,买一个二手的东西要网络,图书馆要网络,吃饭要网络等等。听起来是怨言,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明显是汕头大学是一个独特的特点和先进性的理念。我不知道网络化在汕头大学到底到了一个什么程度。
    曾老师:欢迎您有机会到我们学校去看一看。因为我做招生的,我要回答一些新生和考生的问题和疑惑。每一年都会有即将入学的新生打电话问我说,我们能不能带电脑过去,能不能上网,因为有一些学校是禁止大一的新生带电脑的。我说如果你家里有这个条件,最好带电脑过来,如果你没有这个条件我们学校也提供了电脑给你使用。我可以告诉你的是从一入学开始,你就要用电脑,就要上网。我们从学习到生活每一个重要的环节都是要有这个电脑和网络的支持的。
    主持人:你上网费免费吗?
   曾老师:我们是这样,如果校内的网络是免费,但是如果上外网那必须要缴费,那么缴费的话,有按照流量有不同的套餐。
    主持人:那如果没有电脑,我家里很穷没有电脑呢,
    曾老师:那可以上学校的公共的网络去,我们也会有计算机机房。
    主持人:图书馆也有。
    曾老师:图书馆也有,还有我们有专门的计算机教学的机房。其实如果没电脑的话,是不用担心的。因为同宿舍,其他的师兄师姐,他们也有电脑。
    主持人:你们为什么什么都得网络?
    曾老师:我们觉得现在是网络时代,很多东西用数据,用电子化的处理会更精确,而且也更及时。我举一个例子来讲,比如说这个宿舍里面如果有什么问题了,那上网报修,这个在网上一登记,那维护人员收到这样的需求,他们就会去。
    我们是这样想,就是说为了更方便、更精准地去提供这些服务,也让学生享受到这些资源,那么提早让他们适应这样一个网络环境,也是很重要的。从包括说这种网络的社交,包括这个选课,包括生活方面的报修或者日常使用的一卡通的这种个人金钱管理等等,各个方面都要用电脑,而且我们的课程一般来讲就是即使是新生,一入学的时候我们也会要求新生有小组作业讨论,要做这个PPT,要做这个演示稿,这些都要用电脑。
    主持人:其实这是我们传说当中汕头大学的特点之一,。传说中的汕头大学还有一点就是说它的图书馆多么的好,那我只是看过一个照片,但是我并没有到里面体验过好在哪里。我记得前些年李开复拉我去看看传说中的谷歌,看了之后我明白了,真的有很多神奇的东西、故事。我不知道汕头大学的图书馆有什么故事?
    曾老师:对,我们汕头大学的图书馆被誉为是“亚洲最美丽的大学图书馆”,但是很多人看到外表之后不认同,因为外表就是一个四四方方的好像一个仓库一样,一个盒子。但是据说,这个设计理念,其实它是一个古代线装书的一个形状,像一个知识盒子,打开里面就是蕴藏着知识的宝库。从外表上看没什么特别的地方,但在这样一个普通的外表下面所蕴藏着那样一个开阔的空间,它不是传统的图书馆,一张一张桌子,一排一排书架,而是一个让人感觉很舒适的一个学习的空间。同时呢,在细节方面能够体现出它对人的一种关心,对阅读者的一种照顾,因为每一张桌子,每一个座位它都有电源的插座,也都有网络,当然是无线网了。它有电源插座,会方便学生接入这个电脑,然后有些部分就已经配了电脑在那里。然后每一个座位上面都有一个台灯,那是给每一个阅读者使用,不是共用台灯,是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小台灯。那在这样一个环境里面,学生能够感受到是一种舒适的、自由的、宽松的一个学习的氛围。
    主持人:我明白,就是我们过去经常讲一个大学的好坏,其实很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图书馆。为什么说汕头大学的图书馆就是好,不在于建筑而在于服务,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非常舒适的学习的场所。
    曾老师:我给您讲一个小例子啊,有一个别的学校的学生到了我们图书馆参观之后,就提出为什么汕头大学图书馆里面有学生穿着拖鞋进去,这个很不文明,不符合一个现代大学的一种形象,所以我就拿这个问题去问过图书馆的管理人员,他说为什么要禁止学生穿拖鞋或者穿他们觉得舒适的这种服装呢?只要他们在这个图书馆里面能够很舒服地去学他自己喜欢的东西,又不会打扰到别人,不影响别人,那就不要去管他。那我当时觉得这个理念很不一样,当时也让我忽然一下有点震撼。
    主持人:实际它是一种基本理念下每个部门他会有一个独立思考,有相关的规定规范就出来了。
    曾老师:对。
    主持人:他是围绕学生的服务来做的。
    曾老师:你不能够影响到别人,但是你在不影响别人的前提之下,那你自己怎么样舒服,怎么样自由,怎么样更好,那可以按照自己的这个意愿来,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特点。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