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传统产业,桂电积极作为

国内首条稀土熔盐电解产线及其数字孪生系统
走进贺州市金利新材料有限公司金属车间,国内首条稀土熔盐电解自动化生产线正平稳运行。这条由桂电机电工程学院制造过程智能化装备成套技术研究团队徐晋勇、王岩老师科研成果转化的生产线及数字孪生系统,颠覆传统稀土冶炼“高温人工”模式,不仅能用机械臂完成高危工序,降低风险、提高效率,其配套的数字孪生系统更在虚拟空间构建了生产线的“数字镜像”,可远程实时监测运行动作、数据与状态,让整个生产过程透明化、可视化。“以前在高温炉前汗流浃背,现在只需监控数据!”操作工李师傅的感慨,道出传统工业转型成效。该成果入选广西科技创新“首字号”成果,已在四川、甘肃、福建、江西等稀土冶炼企业推广,带动产值超10亿元。更值得一提的是,团队还进一步研发了稀土金属熔盐电解垂类大模型,将智能化水平推向新高度。该模型能够根据输入的炉温、电流、电压等工艺参数,准确预测每炉电解产量,并借助优化算法反向寻优,自动寻得实现产量最大化的最佳工艺参数组合,从而实现生产线的自主决策与精准调控。
而这,只是桂电以AI技术赋能传统产业升级的众多案例之一。近年来,桂电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深度融合AI与农业、制造、建筑、交通等领域,用智慧方案破解传统产业痛点,为八桂大地传统产业转型注入动能,更在服务国家战略、推动国际合作中彰显高校担当。
智慧农业:开创安全增效新范式创安
桂电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与广西农业科学院深化产学研用融合,共筑协同创新共同体。双方以蔗糖产业实际需求为导向,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组建由学校教师与产业专家共同领衔的联合攻关团队。聚焦产业痛点,成功研发“数字蔗田智能化模拟预测体系”,攻克了黑穗病高精度识别、酸化蔗田品种筛选等关键技术难题,相关成果形成多项专利与团体标准,并在7家企业、超8万亩蔗地推广应用,累计助农增收超1600万元,实现了“研究方向从产业中来,成果成效到产业中去”的闭环。
在联合攻关中,积极探索“产业导师+学术导师”双导并育的研究生培养新模式。郑国俊、余敏、樊海川等多名研究生在广西农科院开展为期一年多的沉浸式科研实践,将课堂所学与田间难题深度结合。通过参与AI模型优化、系统部署与效果验证的全过程,同学们不仅锤炼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科研能力,更深化了对产业的理解,亲身感受到技术赋能产业的价值。这种“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实践经历,有效培养了学生“懂技术、明产业、接地气”的综合素养,为糖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不仅如此,针对畜禽养殖中疫病检测难、风险高等问题,桂电计算机与信息安全学院罗笑南教授团队研发了“动植物疫病智能化检测防控平台”,采用微流控PCR设备、三维高精度定位生物芯片与智能识别算法,疫病识别精度超95%,可实现猪腹泻类多病原体无创快速筛查,大幅降低养殖风险。目前,技术已在广西农垦永新畜牧集团有限公司、广西扬翔农牧有限公司等企业应用,带动相关产值超1452万元。团队还推动基于智能模型的老缅泰地区替代种植技术的国际合作,与泰国PAISAN咖啡种植园、泰国清迈大学和老挝国立大学等东盟国家单位签订合作协议,以咖啡、灵芝等经济作物进行替代种植,从源头助力边境稳定和农民增收,预期经济效益超1.5亿元。
智慧制造:树立高端领先新标杆
步入蒙娜丽莎广西生产基地的智造车间,一排排瓷砖在自动化传送带上整齐列队,沿着预设轨迹平稳传送。这是由桂电机电工程学院陈雪教授团队联合广西蒙娜丽莎新材料有限公司共同研制的首条建筑陶瓷砖智能制造生产线。在智造大数据中心大厅,三面墙上的大型电子显示屏格外醒目,屏幕上跳动的数字与动态图表,实时“播报”着每条生产线、每个工序的生产状况:从产量数据的持续攀升,到质量检测的精准反馈,再到耗能、耗电、耗水的实时监控,让生产全过程实现“透明化”管理。在智能制造控制中心,技术人员只需下达指令,整条生产线便开启“自动化模式”:原料自动下料,经连续球磨、喷雾干燥、压制成型等工序一气呵成;干燥、施釉环节中,高精度自动配釉系统精准把控配料比例,让瓷砖釉面均匀细腻;窑炉烧成后,抛磨、拣选工序无缝衔接,最后由机械手完成快速打包,智能仓储系统将成品有序存放……整个生产流程环环相扣,尽显“智能制造”的硬核实力。该项目共获知识产权20余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0项,主编团体标准1项,参编国家标准2项,获批2023年广西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依托产学研深度合作,协助企业成功获批广西建筑陶瓷产业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广西建筑陶瓷工程研究中心、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广西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实践基地等科技类平台。该项目制备的陶瓷产品成功推广应用于市政工程、大型场馆、住宅等建筑装饰领域,并入选白鹤滩水电站、港珠澳大桥、杭州亚运会场馆、迪拜世博会中国馆等国家重大战略工程,近三年新增产值超160亿元,有效地提升了建筑陶瓷产品高质高效的生产能力,节省了人力和能耗成本,推动了建筑陶瓷产品向绿色化、智能化、低碳化发展。

建筑陶瓷五连体球磨设备智能生产数字孪生平台
复杂装备智能运维领域,桂电机电工程学院何水龙教授团队研发的复杂装备故障特征自主挖掘与跨域溯源技术,突破了复杂变工况重大装备的微弱故障特征自主挖掘灵敏度低、多部件耦合设备异常检测误报率高、类不平衡样本下故障诊断准确率低、智能运维模型部署运算效率低等关键难题,该技术已应用于东风柳汽新一代高端重卡、法士特“黑灯”工厂加工设备等,近三年新增销售额45亿元,并用于舰载天线等装备智能运维,解决了国家任务亟需,推动复杂重大装备的智能化发展。

高端重卡智能运维大模型、出口东盟商用车智能设计以及远程健康运维——东风柳汽
智慧交通:构建高校畅通新格局
面对“出行更安全、物流更高效”的民生与产业需求,桂电交出亮眼答卷。
桂电建筑与交通工程学院智慧交通团队联合自治区公安厅交通管理总队研发的“广西交通安全防控态势感知分析平台”,接入全区近2500个高速门架,日均处理数据超1000万条,累计识别疲劳驾驶车辆数万次、非法营运车辆千余辆,还能提前15-20分钟预警拥堵与事故。该系统年均节约警力30%,降低高速交通事故率20%以上。团队还研发了基于全息感知与强化学习的智能信号控制系统,实现了交叉口信号配时与车辆速度的协同优化,在南宁、桂林等多个城市路口示范应用,使交叉口平均延误降低20%、通行能力提升15%,有效缓解早晚高峰拥堵问题。

在自动驾驶领域,团队还联合北京万集科技、广西交投集团、柳州五菱等企业,攻克多源异构感知融合、高精度数字孪生、虚实融合仿真测试等关键技术,研发了车路协同与自动驾驶虚实融合测试平台。作为广西支持“车路云一体化”的示范平台,已在东风柳汽、广西汽车集团开展限定场景下L3~L4级的自动驾驶车辆研发与测试,支撑区域智慧物流、园区接驳、港口运输等应用落地。同时,通过技术培训、开放测试服务等形式,向行业输出成熟解决方案。目前已培训交通运输专业人才300余人次,参与制定行业标准10余项,年均支持科研项目20项以上,带动产业链效益超2亿元。
在物流领域,桂电建筑与交通工程学院智慧交通团队开发的“智慧物流智能体”集成多源数据融合、数字孪生、联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物流成本分析、节点选址、路径规划与仓储管理的全流程智能化。该系统已在交投物流旗下多个园区试点应用,实现物流成本降低12%,仓储周转率提升18%,运输空载率下降15%,支持日均服务超5000人次,为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未来三年预计在区内推广至10家以上大型物流企业,年均可节约物流总成本超亿元,助力广西打造面向东盟的智慧物流枢纽。
此外,桂电建筑与交通工程学院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化团队以“公路防灾减灾”和“智慧管养”为突破口,研发了“广西公路网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智能预警平台”,在灵川县试点中成功预警多次塌方,准确率超85%,年均减损约10亿元。团队还联合企业开发了“公路全生命周期智能管养平台”,实现从巡查、检测、评定、施工、后评估的全流程数字化,在阳鹿高速示范,为广西乃至全国高速公路智慧管养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数字化解决方案。
从智慧守护农业安全到颠覆传统生产的智能制造,再到构建起智慧路网的感知系统,桂电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传统产业之中,结出了实实在在的效益之果。未来,桂电将持续深化产学研融合,聚焦产业痛点与国家、地方需求,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助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为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智慧动能”。
(通讯员: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冼欣宜)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中国教育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