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继承和发扬红色传统,培养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化对家国的深厚情感、增强文化自信。7月3日上午,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师生与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暑期大学生联合社会实践活动的启动仪式在乌蒙书画院二楼会议室召开。浙江大学敦和讲席教授、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川滇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名誉主任盖建民教授,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张嗣杰,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党委副书记周伊晨等领导出席了启动仪式。仪式由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人文学院党总支书记周治勇主持。
张嗣杰讲话
张嗣杰代表学校对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师生团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强调,此次实践活动内容丰富、意义深远,是东西部高校协同育人的重要创新,是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号召的生动实践;浙江大学作为国内顶尖学府与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携手合作,将实现东部先进理念与西部实践沃土的深度融合,共同培养知国情、懂奉献、敢担当的时代新人。他希望此次跨越千里的“知行合一”之旅能够成为校际合作的示范项目,两校将以此为契机,建立更紧密的“学科共建、人才共育、资源共享”机制,深化校际合作,实现浙江大学学术优势与我省文化资源的优势互补,共同为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
盖建民讲话
盖建民在讲话中深情地回顾了与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的合作历程。并在讲话中引用南宋诗人陆游的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来勉励同学们走出课堂、深入基层,在田野调查中增长见识、锤炼本领,将学术研究与现实需求紧密结合,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他希望两校师生能在毕节的实地考察中收获真知,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积极贡献。
周伊晨讲话
周伊晨简要介绍了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在创新实践教育方面的探索与成果,并希望通过此次联合实践活动破解人文学科发展瓶颈,进一步加强两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以跨学科、接地气的方式培养兼具学术深度与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人才。
李德虎讲话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李德虎在讲话中说,人文学院多年来深耕地方文化研究,在毕节古籍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这次合作,是东部学术优势与西部文化资源的完美结合,更是新时代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生动实践。此次与浙江大学联合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意义重大,活动将围绕黔西北红色文化、夜郎文化、彝族文化调研及乡村支教展开,希望通过文化调研、红色教育和支教服务等形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为民族团结进步贡献力量。
林一成讲话
浙江大学2024级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生林一成表示,将以孔子“礼失求诸野”为精神指引,深入贵州毕节等地,深入乡村支教,传播知识、播撒希望,感悟长征精神与三线建设担当。以实际行动践行“使命担当”铸魂工程的要求,在贵州大地上书写属于浙大学子的青春华章。
会议现场
启动仪式结束后,与会人员共同参观了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乌蒙书画院、开明美术馆和黔西北红色文化传承成果展示中心,并在开明美术馆前合影留念。
参观乌蒙书画院、开明美术馆
此次“赓续红色血脉·品读典籍华章——浙黔学子携手探寻革命足迹与中华文脉”联合社会实践活动为期一周,两校师生将深入毕节市多地开展调研实践,聚焦当地发展需求,提供科技、教育、文化支持,促进两校师生学术交流与资源共享,形成调研报告、公益项目等可持续成果,服务地方发展,展现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
浙江大学哲学学院、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有关师生参加启动仪式。
合影留念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