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职业技术大学“文脉星航”非遗数字化团队跨越千里,深入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木陇街道,对当地8万居民世代传承的八音坐唱、刺绣、蓝靛扎染等非遗技艺展开深度调研。调研结束后,团队与兴义市木陇街道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将以“东西部协作”为纽带,以“数字科技+产业融合”为核心抓手,为当地非遗传承活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搭建全新平台。
调研期间,团队走进木陇街道布依族居民家中,围坐聆听“八音坐唱”的千年旋律,用高清影像记录牛腿琴、月琴等乐器形制及演奏口诀;跟踪蓝靛染从蓝靛草采摘晾晒到“三浸三晾”染色、扎染纹样成形的全流程,留存“一针一线扎花纹、一浸一染出靛蓝”的技艺细节;还探访家族刺绣传承场景,记录平绣、绉绣技法下“万字纹”“水波纹”的创作过程。同时通过问卷与访谈,收集到传承人们的共性困惑——八音坐唱面临“学唱者少”的传承断层,蓝靛染存在“销路狭窄”的市场难题,刺绣则遭遇“纹样与现代审美衔接不足”的发展瓶颈,这些都成为后续协作的重要依据。
经过前期调研和多轮沟通,双方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四大合作方向。一是数字技术活化非遗,开发AI非遗数字人还原技艺流程,拍摄非遗技艺纪录片及短视频,借助云端传播打破地域限制;二是打造“深山匠人”IP,搭建覆盖多平台的直播带货矩阵,以“技艺展演+产品溯源”模式带动蓝靛染、刺绣等非遗产品销售,助力居民增收;三是将时尚设计理念与当地非遗技艺、文化元素结合,对布依族刺绣纹样、蓝靛染产品进行现代审美升级,适配年轻消费市场;四是规划“非遗产业园”,联动广州乡村工匠双创基地,形成“贵州非遗技艺+广州数字技术+湾区市场资源”的东西协作模式,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
此次合作既是粤黔两地深化文化协作的具体实践,也为非遗文化“破圈”注入新动能——通过东部地区的数字技术与市场资源,激活贵州非遗的文化价值与经济潜力,预计将在技艺传承、产品创新、产业培育等方面形成联动效应,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的“协作样本”。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