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聚焦公卫高质量发展与创新!2025年中国—东盟医学教育论坛举行
2025-07-30 09:23:00
中国—东盟医学教育论坛

  7月24日,2025年中国—东盟医学教育论坛·聚生态贵州议健康未来——公卫高质量发展与创新论坛在贵安新区东盟教育周永久会址举行。本次论坛汇聚了来自中国及东盟国家的150余名专家学者、行业领袖及政府代表,共同探讨食品科学、公共卫生与营养健康领域的前沿议题,为推动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智慧与解决方案。

  中国工程院院士、海洋食品加工与安全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朱蓓薇院士以《传承食药精粹,创新发展中国食品营养健康产业》为题,从发展中国食品营养健康产业意义重大;多元并存,共创我国食品营养健康产业新蓝海;传承食药精粹,创新发展中国食品营养健康产业等方面作论坛主旨报告。她指出,当前,我国的大健康产业蓬勃发展,在养生意识不断提升的同时,人们对于养生效果和效率有了更高的要求,为当前和今后我国食品科学学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和实践平台。未来,契合人们对食品营养性的重要需求,食药同源、寓医于食将成为我国食品营养健康产业发展的目标共识,我们也将瞄准这一市场需求,结合食品学科建设实际,传承好食药精粹,引进现代食品加工理念和先进技术,从“营养、安全、方便、美味、实惠”等多角度探索一条符合我国人民饮食习惯的“标准化”营养健康研究体系和产业发展之路。

  贵州医科大学党委书记汤磊代表贵州医科大学向出席本次会议的朱蓓薇院士以及各位专家学者、来宾朋友们表示欢迎和感谢,并从历史沿革、学科发展、科学研究以及重点实验室建设等方面介绍了贵州医科大学近年来的发展情况和取得成绩。他指出,贵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在几代“贵医人”的持续努力下,已具备了从本科到博士后的完整培养体系。当前,我国公共卫生事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贵州医科大学将以举办本次论坛为契机,与大家一起共同分享中国—东盟国家在食品科学与公共卫生交叉学科领域的前沿成果,深化学科、地区、机构间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方面的互助互鉴,持续扩大科研交流的“朋友圈”,携手开拓跨学科研究以及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展的创新路径,为持续推进新医科建设和人类医疗卫生健康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贵州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罗鹏在主持论坛时指出,本次论坛由贵州医科大学承办,旨在深度分享食品营养与充分挖掘未来食品研究与开发、营养免疫与代谢调控机制等前沿成果。同时,聚焦《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25-2030)》重点任务,探讨跨学科政产研用协同创新路径,着力为食品与营养协调发展、人民群众营养与健康状况改善和推动健康中国建设提供高水平的学术支撑和可应用落地的实践解决方案,着力构建更加精准的食品营养与人民健康体系。贵州医科大学愿与各位专家学者一起,共同致力于公共卫生和食品科学学科创新研究,共同助推健康贵州、健康中国建设和人民健康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

  论坛分上午、下午两场分论坛,上午分论坛由贵州医科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洪峰主持,下午分论坛由原哈尔滨医科大学副校长/精准营养与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孙长颢主持。来自公共卫生和食品科学学科背景的近20位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公共卫生体系与公共卫生教育、营养学重要研究进展及未来发展趋势、益生菌与啤酒之间的联系、膳食营养与脑健康干预、食品冷链发展现状与挑战、精准营养与免疫健康以及全球化背景下营养产业的国际化发展路径研究等方面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和专业思考。

  本次论坛深度聚焦公共卫生和食品科学学术前沿,为当前食品卫生与人工智能的跨学科研究搭建了重要交流平台,充分体现了2025中国—东盟交流教育周“智汇人文,教育共融,协同发展”主题。与会专家学者们通过论坛报告、成果分享以及自由讨论等形式,深入探讨卫生与食品健康的创新融合发展路径,为以食品卫生推动跨学科研究、以人工智能助力人类健康汇聚了学术智慧,也为构建食品卫生与人工智能和谐共生的科技新未来贡献了专业力量。同时,通过本次论坛,贵州医科大学将与国家果蔬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精准营养与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科研机构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持续深化“学科—地区—单位”之间高水平发展的互建共享。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