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贵州生态资源禀赋和食品产业发展需求,构建了“党建引领、专业支撑、学科融合、师资保障、实践驱动、成效导向”的育人体系,着力培养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食品行业高素质人才。
一、 党建特色
党建引领聚合力,实践育人促振兴。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在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中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通过组建党员专家与骨干教师科技服务团队,实现科研成果从论文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的有效转化,同时引导青年学子通过实践深入了解省情社情,激发服务国家、建设乡村的责任感。特别是在山桐子这一特色木本油料产业领域,学院依托党建力量,在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上取得了重要突破,获批建立的“国家林业草原山桐子加工与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力推动了山桐子食用油的技术研发与产业化进程。
学院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有效延伸至乡村产业其他领域。在酸汤产业中,党员科技特派员团队通过筛选本土菌种、研发新型发酵剂等方式推动产业升级。在织金县和纳雍县,团队深入企业和乡村开展技术服务和指导,助力茶叶、樱桃等特色产业发展。这些实践既验证了“党建+”模式推动乡村振兴的显著成效,促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又为学生提供了提升专业技能、增强社会责任感的实践平台。

二、专业特色
精准对接产业,打造“食品—医药—健康”交叉融合专业群。
学院始终坚持“突出实用、服务本地”的核心办学理念,立足贵州产业发展实际,积极响应国家“健康中国”战略和区域新兴产业布局,主动融入贵阳贵安新区现代农业与生物医药产业升级进程,形成了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核心,食品营养与健康、食品质量与安全、制药工程等专业协同发展的特色专业群。学院聚焦“食品—医药—健康”交叉学科领域,持续推动专业建设向精细化、特色化和创新化方向发展。通过强化课程体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着力培养既具备扎实理论功底、又能熟练掌握产业关键技术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有效弥补地方产业链中的科研与技术“短板”,为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学院积极构建“政府—产业—学术—研究—应用”五位一体的协同创新机制,充分发挥高校在区域创新生态中的引领作用。通过建设食品加工实验室、功能性食品评价实验室、食品感官分析与风味评价实验室、粮油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果蔬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物制药技术研发中心等高水平科研教学平台,打造“沉浸式、模块化、全链条”的实验实训环境,实现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无缝衔接。依托产教融合平台,学院与本地龙头食品加工、生物医药和现代农业企业建立稳定战略联盟,创新探索“课堂—车间—市场”一体化育人模式,持续为地方食品与医药产业培养具备实操与研发双重优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学科特色
聚焦生态优势,构建特色鲜明的食品学科体系。
学院依托贵州生态特色食品产业优势,聚焦加工、贮藏运输、营养与功能评价等核心研究方向,以“木本油料开发—绿色保鲜与贮藏—功能食品与营养”为科研主线,搭建起“1个部委工程中心+1个全省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人才团队+N个企业联合实验室”的科研平台矩阵。通过推动平台集群化发展、科研方向聚焦化转型,持续提升学科综合实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形成了以贵州特色木本油料和生态食品为核心的产学研融合体系,构建起极具地方辨识度的学科发展格局。
“十四五”期间,学院科研成果显著: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7项、省级项目51项,累计科研经费达1250万元;申请或授权发明专利53项,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10篇。横向科研项目40余项,到位经费480万元。这些成果有效赋能贵州生态食品产业扶贫、乡村振兴和农产品增值,为区域农业现代化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四、师资力量
结构合理,科研引领成长。
学院秉持“师德为先、科研引领、教学创新”理念,着力打造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学院现有专任教师37人,其中正高职称11人、副高职称21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比达86.5%;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5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6人。教师专业背景覆盖食品科学、制药工程等领域,形成了学科交叉、梯队完善的教学科研团队。
学院聚焦教师成长与科研创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依托国家林业草原山桐子加工与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州省生态特色食品新质化加工与贮藏全省重点实验室(共建)等10余个科研教学平台,以及贵州省功能食品科技创新人才团队等5个高水平创新团队,构建起“科研反哺教学、教学促进科研”的良性机制。最终形成名师引领、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科研与教学融合的良好态势,为贵州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人才智力保障。

五、培养特色
能力为本,实践驱动,融合创新。
学院坚持“能力为本、实践导向、创新驱动”的育人理念,围绕贵州食品与健康产业发展需求,构建起覆盖食品科学、营养健康、质量安全与制药工程四大领域的专业体系,聚焦培养兼具工程实践能力与科研创新素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精准人才供给。
学院创新实施“导师全周期指导”机制,打破传统“高年级才接触科研”的培养模式——学生自大一入学起便匹配专业导师,通过“课题参与+文献研读+实验操作”的阶梯式培养,深度融入导师的科研项目,提前接触食品领域前沿课题,科研意识与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通过“综合实训”模块,模拟真实生产场景,强化食品工艺优化、检测分析与营养评价等实操训练。
在校企协同育人方面,学院与本地企业共建实习基地,提供顶岗实训与项目实战,提升学生产业适应能力。学院以“以赛促学、以研促能”为抓手,依托项目式教学与竞赛驱动机制,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竞赛,近年来在“挑战杯”“双创大赛”等省级赛事中屡获佳绩。考研升学率稳居学校前列,部分学生考入“双一流”高校。专业建设不断优化,形成“本—硕”贯通培养体系,为区域食品与生物健康产业输送了大批实用型、创新型人才。

六、育人成效
培养实用型食品行业人才,助力贵州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学院秉持“诚为本、信立业”的教育理念,致力于培养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卓越实践能力和较高职业素养的食品行业实用型人才,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成效。学院紧扣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前沿,构建了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训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借助国家山桐子工程中心、贵州省果品工程中心等平台,以及校企合作和各类学科竞赛,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得到了系统锤炼,屡次在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毕业生凭借扎实的基础和出色的实践能力,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学院始终贯彻“三全育人”理念,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培养学生具备“食品安全重于泰山”的职业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通过丰富的校园文化、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学生在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和组织领导等方面得到了全面提升,塑造了健全的人格和科学精神。学院毕业生广泛分布于食品加工制造、质量安全控制、产品研发和营养健康等领域,许多校友在关键岗位上发挥重要作用,为保障国民食品安全、提升公众健康水平、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中国教育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