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从香樟树下到多彩舞台:贵州师范大学走出特色文化育人之路
2025-11-18 17:08:00
贵州师范大学

  近日,在贵州师范大学校园的香樟树下,书香弥漫,一转角就会遇见“香樟书房”,这里是学校师生们课余汲取智慧、沉淀思想的港湾。不远处,体育场上“香樟杯”校园足球联赛激战正酣,呐喊与汗水飞扬着青春的活力。而“香樟教学节”讲述着一代代贵师大人坚守教育一线的动人故事……


大型舞台剧《天眼之魂》在贵州师范大学展演

  这一幕幕生动的场景,并非孤立的校园剪影,而是贵州师范大学精心构筑“文化贵师大”精神家园、践行“五育并举”和创建“文明贵师大”的鲜活缩影。

  这所扎根黔中大地、以“慎思笃行、博学致新”为校训的高校,正以文化为引擎,将厚重的历史底蕴转化为蓬勃的育人力量,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文化育人之路。

  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所在,更是立德树人的丰厚土壤。校园文化活动是对师生员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科技创新实践、艺术情感熏陶、身心素质锻炼的重要载体,是丰富师生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贵州师范大学立足“全国文明校园”新起点,深挖文化内核,丰富文化内涵,全力打造“文化贵师大”品牌,多措并举推进“文明贵师大”创建。


贵州师范大学第四十届校园十大歌手决赛现场

“爱乐之城”和世界握手——2025年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国际青年春日音乐会

  如何避免文化建设“碎片化”?贵州师范大学的答案是:坚持党建引领,学校专门成立校园文化建设委员会,由校党委书记、校长担任主任,统筹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指导、协调和督促有关部门组织开展全校性文化活动;强化顶层设计,学校确立了以打造良好的精神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为主线,以培育优良党风、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总体框架。

  在顶层设计的蓝图下,学校及时调整完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制定各类工作规划,细化工作任务。深化理论武装,学校结合“理论宣传二人讲”等宣讲工作,创新推出“薪火相传·理响师大”宣讲品牌,其形式新颖、深入浅出,让党的理论如春风化雨般滋润师生心田。

  同时,学校着力构建“大思政课”新格局,制定建设实施方案,全力打造课程思政2.0体系,不断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思政队伍的建设是重中之重,学校通过选优配强骨干、完善激励保障机制,打造了一支可信、可敬、可靠的思政教师队伍。

  贵州师范大学第七届阳光体育校园健身跑开幕式及比赛活动。

  耕耘结出硕果。学校先后获批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自主试点单位、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入选贵州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一名教师获思政课教学展示全国一等奖,一名辅导员在第八届全国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中荣获二等奖。一个微信公众号入选全国“首批高校思政类公众号重点建设名单”,部分典型做法和优秀事迹先后被《人民日报》、新华社等权威媒体宣传报道。

  师德师风是文化育人的第一标杆。学校出台8个师德相关制度办法,进一步完善健全长效机制,并坚持正向引导和反面警醒相结合,抓好典型选树,多渠道、分层次开展师德教育宣讲、教育家精神宣讲及警示教育,先后获批教育部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单位、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试点单位。

贵州师范大学承办2025“知行贵州“丝绸之路青年交流计划——”丝路青年 乐动国际“跨境电商与文化交流融合实践营活动

  文化育人,润物无声。贵州师范大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突出特色浸润,充分挖掘文化载体中的育人价值:一方面,建好用好各类场馆空间,让一砖一瓦皆成教育现场;另一方面,强化校史校情教育,通过张贴学校标识和学校创办者画像,设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精神、校歌、校训文化墙等,营造潜移默化的文化氛围。


贵州师范大学第三届师范生书写技能竞赛现场

  在动态文化培育上,学校持续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遗进校园活动”、体育文化艺术节等活动。更值得一提的是,学校与贵州省科学技术协会联手打造国内首个“天眼”题材大型舞台剧——《天眼之魂》;学校传媒学院师生将中国现代新闻教育奠基人、“文坛宗匠”谢六逸先生与国立贵阳师范学院(今贵州师范大学)的烽火情缘搬上舞台——原创话剧《烽火长歌谢六逸》生动再现其执教师院的育人初心与文化抗战的赤子风骨;学校还将八十年校史凝练为人文思政课《黔中师大赋》、铸建的首任校长王克仁雕像,实现以艺育人、以文化人,让思政教育承载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走出了一条具有“贵师大特色”的文化育人之路。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贵州师范大学将继续高擎文化火炬,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入更加深厚、更为持久的力量,在黔中大地谱写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