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贵州健康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守正创新,打破传统思政课堂边界,突出“严、新、实”三字,让思政教育“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推动思政课“走新”更“走心”。
突出“严”字 力争“出品”即“精品”
聚焦“谁来讲”,把队伍建起来。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聚焦“谁来讲”这个问题,坚持以“强师”筑基、“育师”提能、“严师”正风、“惠师”凝心为着力点,系统推进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真正把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送上讲台。
开展思政“博士讲堂”
聚焦“在哪讲”,把点位选出来。打破传统思政课课堂授课、照本宣科的样式,走出教室、走进生活。通过精心梳理,确定了贵州健康职业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大健康虚拟仿真实践基地、万山汞矿工业遗产博物馆等10余处教学点位,打造实景思政课堂,在沉浸式、行进式的讲述中,提升思政课的鲜活性和吸引力。
聚焦“讲什么”,把方向定下来。积极依托铜仁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坚持“就地取材”,把思想教育与名人事迹、文化遗产、文物古迹等融会贯通起来,让家乡的文物说话、历史说话、文化说话,以更加通俗易懂的话语、直观生动的方式让思政课堂既“有意思”又“有意义”。
突出“新”字 实现“入脑”又“入心”
对话式教学,增强课程吸引力。围绕周逸群、旷继勋等一大批革命先烈,把这些英雄人物、红色历史转化为生动的思政课教材,依托周逸群革命烈士纪念馆、木黄会师纪念馆等教学点位,开展“行走的思政课”,设置“如果把时钟的指针拨回百年前,你遇到了革命先辈,有什么想对他说的?”等互动话题,以历史再现、古今对话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深刻感悟,让信仰的种子潜移默化地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
在木黄会师纪念馆开展现场教学
问答式教学,增强课程参与度。坚持以学生为思政课主体,通过多种途径激活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在备课过程中,着眼于教学内容和教技教法,摸清学生的学习特点、认知规律。在此基础上,通过有效设问、适时发问、合理释问,握准课程反馈的“显微镜”,通过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使学生入脑入心、共情共鸣,明确学生的学习效果。
体验式教学,增强课程感染力。带领学生走进教育部和工信部挂牌的工业文化专题实践教学基地——万山汞矿工业遗产博物馆,开展体验式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学生聆听万山从兴到衰、涅槃重生、转型崛起的故事,感受到了老一辈建设者的奋斗精神和当代万山的巨大变化。通过体验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突出“实”字 推动“落地”更“见效”
轮番上阵,师生教学“互换化”。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在坚持教师思政课教学主导地位的基础上,积极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推出《红色故事会:“分享革命故事,传承红色精神”》《大学生模拟政协提案》《大学生讲思政课》等专题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从“我来听”走向“我来讲”,推动红色基因融入血脉、深入灵魂。
开展大学生讲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
与时俱进,课程案例“动态化”。积极探索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有效路径,秉承“思政与时政同频、传承与创新共振”的核心理念,结合“大思政课”创新实践,深度挖掘新闻时政资源,积极构建“新闻课堂”育人模式,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与创新精神的时代新人。
因材施教,集体备课“多元化”。思政课要取得实效,就要尊重学生群体的差异性。探索按照学校专业群进行分组分专业备课新模式,积极挖掘思政课与专业课中的共同育人要素,有针对性地创设具有专业特点和背景的教学情境,推动思政教学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创造性、实效性。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