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氏家风里藏着怎样的育人智慧?‘忠厚传家’如何照见当代师德与修身?”9月19日,学校图书馆(励学书院)红枫讲坛特邀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赵青,带来《晚清名臣丁宝桢家庭家教家风的现代启示》主题讲座,线上线下同步开讲,为师生解锁跨越百年的“家风育人密码”。

讲座开篇,赵青循着“丁氏入黔”的历史脉络,揭开这个书香家族的发展之路。乾隆年间,受西南移民政策与“改土归流”推动,丁宝桢高祖从江西临川迁居贵州平远州(今织金),自此在黔山沃土上扎根。“读书耕田不误时”的家训,成为丁氏家族代代相传的精神标尺,也孕育出“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
赵青提及,丁氏家族与李端棻等贵州名人渊源深厚,这种文化家族间的相互滋养,更让“崇文重教” 的基因愈发鲜明。而丁宝桢自幼浸润其中的成长轨迹,正是这一家族教育底色的生动印证。
赵青解析丁氏家教核心理念,以丁宝桢《丁文诚公家信》为核心,强调“做官原是讲求做事”的实用主义教育观。这种“以身作则、实心做事”的家教,培养了丁氏子孙“不怠惰、不推诿、不轻忽、不暴躁”的处事原则。

她提炼丁氏家风精神实质,将“四不箴言”定为家族传承的核心准则:不钻营谋私、不妄取民财、不苟且行事、不忘本爱民。丁家为其子孙留下的家规诗“廉洁奉公身高洁,尊老爱幼在天涯;一旦蒙恩受命时,不负朝廷不负家”,更成为家风的生动写照。

“清风亮节,冠绝一时”,讲座尾声,赵青引用李鸿章对丁宝桢的评价,点明其“报国爱民、清正廉洁”的精神在当代仍具现实意义。丁宝桢家风中“修身立德、责任担当”的理念,与教师职业素养培育、幼儿品德启蒙教育高度契合,希望师生们将传统家风精髓融入教育教学与生活实践。

这场内容详实、内涵深刻的讲座,是学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实践。通过讲座,不仅让师生深入了解了贵州本土历史名人的精神遗产,更为师生搭建了“从传统家风中汲取教育智慧”的学习平台,激励全体师生以丁宝桢为榜样,在修身治学中传承良好家风,在教育实践中涵养育人初心,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中国教育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