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周日下午,松桃苗族自治县第十五小学的校园里生机盎然:鼓号声铿锵嘹亮,划破午后宁静;足球场上身影矫健,追逐拼搏梦想;手工教室里指尖翻飞,巧绘文化印记;腰鼓队鼓声震天,舞出民族风情。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支教团带来的12个特色兴趣小组,为孩子们的课后时光注入别样活力,更将思政教育巧妙融入技能学习与趣味活动中,让“德”与“技”在实践中同频共振,让原本“说教式”的思政教育变得“看得见、摸得着、学得进”。

足球与阳光体育高度融合
兴趣小组成思政“新阵地”
“一二一!踏步要齐,鼓点要稳!”“剪蝴蝶妈妈的时候,边角要对齐,就像我们苗族儿女心往一处想!”近日,松桃苗族自治县第十五小学的校园里处处是鲜活场景:鼓号队身着统一服装奏响奋进旋律,足球队在绿茵场挥洒汗水,腰鼓队跟着节奏跳出民族风采,手工课上指尖翻飞间诞生创意作品。12个特色兴趣小组,正以“兴趣+思政”的创新模式,让课后时光成为涵养品格、增长才干的“育人课堂”。

训练对抗赛
打破壁垒让思政“看得见”
“过去思政教育多是‘课堂上讲道理’,孩子们听着抽象,记不牢也用不上。”松桃十五小校长滕宇说,学校一直想让思政教育更接地气,铜仁幼专支教团的到来正好破解了这一难题。“支教老师带着专业技能和教育理念,把鼓号、足球这些孩子喜欢的活动,变成了可触摸、可体验的思政载体。”
滕校长举例道:“鼓号队练的是纪律和协作,一个人出错就会影响整体;足球队教的是坚持和担当,落后时不放弃才是真成长;腰鼓课融入苗族文化,让孩子懂传承;手工课用废旧材料创作,教孩子惜资源。现在孩子们说‘团结’,能讲出鼓号队配合的经历;说‘奋斗’,能想起足球队逆风翻盘的瞬间,这就是思政教育的最佳效果。”

训练中的腰鼓队
以技为媒让思政“有温度”
“教足球不只是教技术,更要教孩子‘不服输’的劲儿。”铜仁幼专支教老师、足球兴趣小组指导教师袁彪分享了一段教学经历:“有一次训练赛,落后一方有孩子急得哭了想放弃。中场休息帮着他们复盘战术,鼓励队员互相传球、互相信任,最后连追两球扳平比分。赛后有个孩子拉着我说‘老师,坚持真的能创造奇迹’,这一刻我知道,思政教育已经走进他心里了。”
手工课支教老师张爱粉则将苗族文化与环保理念深度融合:“松桃是苗族聚居地,‘蝴蝶妈妈’是民族文化符号。我们用废旧彩纸、纸箱剪刻苗族银饰、蝴蝶妈妈等纹样,既让孩子学会手工技能,又能了解传统文化,还能树立环保意识。有个孩子课后说要把家里的旧布料带来做苗族服饰手工作品,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引导,比单纯说教管用多了。”

手工兴趣小组在上课
玩中学悟让思政“入人心”
“鼓号队8个人要节奏统一才能吹好曲子,上次我吹快了半拍,连累大家重练了好多次。后来我们互相提醒、反复磨合,终于可以在相同的节奏中展演中了!”鼓号队成员、五年级学生蒋兴东兴奋地说,现在她明白“团结就是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苗族学生龙梓轩是腰鼓队的“主力队员”,谈起学习感受他满脸自豪:“支教老师不仅教我们打腰鼓的技巧,还讲腰鼓背后苗族人民庆祝丰收、祈福平安的故事。现在我每次打腰鼓,都觉得是在传承我们苗族的文化,特别骄傲,想把腰鼓打得更好,展示给更多人看。”
手工课上创作的纸艺向日葵,被学生张诺涵当成了“宝贝”:“老师说向日葵永远向着太阳生长,就像我们要向着善良、勇敢、努力的方向前进。我把向日葵摆在书桌前,每天看到它就想起老师说的话,做作业也更有动力了!”

训练学习瞬间
如今,松桃十五小的特色兴趣小组已实现思政元素全覆盖,“玩中学、学中悟”成为学校思政教育的鲜明标签。下一步,学校将继续深化与铜仁幼专支教团的合作,挖掘更多苗族地域文化资源,开发“思政+兴趣”特色课程,让孩子们在练就特长的同时,涵养家国情怀、传承民族文化、培育优良品格,在成长路上收获技能与美德的双重成长。
图/文 陈宗法 陈栋 龙湘霖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中国教育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