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邯郸幼专老校友张寒晖经典之作《松花江上》亮相央视阅兵舞台
2025-09-05 11:13:00
邯郸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作者: 赵志明

  9月3日上午,邯郸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校园里庄重肃穆,师生们集中观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直播。纪念大会开始前,天安门广场上,千人军乐团奏响雄浑乐章,合唱团成员神情激昂,共同演绎起那首镌刻在民族记忆深处的抗战歌曲《松花江上》。

  这首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松花江上》,自1936年面世以来,如同一股奔涌的洪流,迅速传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它以血泪交织的控诉,深深唤醒了沉睡的民族之魂,点燃了全民抗战的熊熊怒火。而这首歌曲的创作者张寒晖,正是邯郸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前身——直隶省立第七师范学校的国文教员。他的革命生涯与艺术创作,始终与这片充满热血与激情的土地紧密相连,也成为该校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的重要纽带。

  张寒晖(1902-1946),河北定州人。1925年考入国立北平艺专戏剧系,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在北平加入左翼作家联盟。1931年到河北七师任国文教师。1934年回老家进行革命活动。1936年在西安从事教育及戏剧导演等工作,宣传抗日救国。1942年初到延安任陕甘宁边区文协秘书长,创作《松花江上》《军民大生产》等著名歌曲。他是与聂耳、冼星海齐名的人民艺术家。

  一、扎根七师:以教育为刃,播撒革命火种

  直隶省立第七师范学校,在冀南大地的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诞生于风雨如晦的年代,自创办之初,便怀揣着救亡图存、启迪民智的远大理想。在那个新旧思想激烈碰撞、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时期,七师宛如一座灯塔,吸引着众多怀揣理想、追求真理的热血青年。这里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革命思想传播的重要阵地,师生们以笔为枪,以声为号,积极探寻着救国救民的道路。

  1931年,张寒晖受聘担任直隶省立第七师范学校国文教员,踏上了这片充满革命激情的土地。在七师的日子里,张寒晖凭借渊博的学识,启迪着学生的心智。但他并未将教学局限于书本知识,而是巧妙地将课堂化为思想传播的战场。他结合时事,深刻剖析民族面临的危机,用生动的文艺形式揭露社会的黑暗与不公。他组织学生排练进步戏剧,创作革命诗歌,让学生在艺术的熏陶中,逐渐树立起“救亡图存”的远大理想。

  他与师生们一同探讨国家的前途命运,共同探索革命的道路。在那些昏暗的灯光下,他们秘密传阅进步书籍,热烈讨论革命真理,每一次思想的碰撞都迸发出火花,为后续的抗日救亡运动埋下了一颗颗坚韧的火种。

  二、《松花江上》:一曲悲歌,唱响民族觉醒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数千万同胞陷入水深火热,大批东北人被迫背井离乡。1936年秋,在西安任教的张寒晖目睹了几十万东北军和民众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惨状,他们的哭诉如同利刃般刺痛着他的心。他走访西安北城门外的东北难民集中区,与东北军官兵及家属攀谈,听他们控诉日军罪行,诉说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期间,他接触了东北军中的共产党员孙志远,听闻了东北军将士对失地的眷恋与东北难民的悲愤,还得到了一本东北军出版的《东望》杂志。杂志封面上“我们何时能返回那美丽的田园?我们何时能安慰我们的祖宗于地下?我们何时能救我们的父老兄弟于水火之中?”的质问,深深触动了他,激发了创作灵感。

  怀着满腔的悲愤与对同胞的深切同情,张寒晖彻夜难眠,他将所有的情感倾注于笔端,创作了《松花江上》。歌曲以老家河北定县秧歌中凄惨的“大悲调”为素材谱曲,以沉郁哀伤却又饱含力量的旋律,真挚朴实而又充满血泪的歌词,无情地控诉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暴行,深情抒发了对故乡的眷恋与对和平的热切渴望。歌曲一经发布,便迅速引发强烈反响。它先在西安省立二中传唱,随后张寒晖带领学生在西安的城墙、街头演唱,不久就传遍了背井离乡的东北军。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这朴实的歌词,字字句句都饱含着东北人民的血泪,瞬间击中了每个中国人的心灵。它迅速在全国传唱开来,无论是在城市的街头巷尾,还是在乡村的田间地头,无论是军人还是百姓,都能哼唱这首歌曲。它如同号角,激励着亿万民众挺身而出,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去。

  三、同仇敌忾“一首抗日歌曲抵得上两个师的兵力!”

  这首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松花江上》,被誉为“流亡三部曲”之一,自面世后便从诞生地传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它如诉如泣又壮烈低回的旋律,激励着无数国人同仇敌忾、共赴国难,是抗战期间流行最广的歌曲,至今仍是激荡在人们心中的不朽之歌。

  1936年纪念“一二・九”学生运动一周年时,西安一万多名学生和各界群众举行大规模请愿游行,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张学良奉命劝阻,游行队伍中有人高唱《松花江上》,这首歌让张学良深受触动,承诺一周内以实际行动回应民众诉求。几天后,张学良与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

  此后,《松花江上》在东北军及东北难民中广泛传唱,进而传遍大江南北和长城内外。1937年,周恩来在东北军军官会议结束时,指挥军官们高唱此歌,悲愤的歌声激起众人“打回家乡去”的决心。毛泽东曾高度评价抗日歌曲的影响力,称“一首抗日歌曲抵得上两个师的兵力!”《松花江上》成为当时祖国山河的象征,多少进步青年唱着这首歌奔向延安、奔赴战场。

  如今,《松花江上》的旋律仍是那段血与火岁月的深刻印记。即便时光流转,岁月更迭,这首歌依然以其强大的情感张力,成为中华民族集体记忆中不可磨灭的精神符号,时刻提醒着人们那段苦难的历史,以及中华民族在危难中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四、薪火相传:从七师到邯幼,红色精神永续

  邯郸幼专作为直隶省立第七师范的直接继承者,始终铭记这段光荣而厚重的历史,将红色基因作为学校发展的精神根基,成为激励师生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2023年6月3日下午,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以《创新教育形式将红色文化融入青春血脉》为题报道邯幼工作经验做法,并播放该校师生正在演出的《松花江上》画面。

  邯郸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大名校区七师纪念馆将有关珍贵文物、照片、文献一一陈列,让每一位参观者都能直观地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学校将张寒晖的革命事迹与艺术成就融入教学中,让学生在系统的学习中,深入了解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此外,学校还定期举办文艺展演,学生们通过演唱《松花江上》、演绎革命戏剧等形式,重温历史,感悟先辈们的爱国情怀。

  从七师的讲堂到央视的舞台,《松花江上》的旋律从未停歇。它见证了一个民族从苦难中奋起的艰辛历程,也见证了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