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民办高校招生困境的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2025-10-15 13:49:00
河北工程技术学院
作者: 刘喜贵

  一、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备受关注。2025年民办高校招生工作呈现出显著的分化态势,绝大部分传统民办高校招生形势严峻,仅少数优质民办高校招生情况良好。这种分化现象不仅反映了高等教育市场的深刻变化,也预示着民办高校发展模式的转型需求。本文旨在深入分析民办高校招生形势严峻的具体表现和成因,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为民办高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二、民办高校招生形势严峻的具体表现

  2025年多省招生数据显示,民办高校已成为招生缺额的集中区,生源压力日益凸显。以河北省为例,以往招生缺额多集中于部分省外民办专科院校,而今年呈现出新变化:其一,部分省内民办本科院校招生缺额显著。在物理科目组合普通本科批第一次征集志愿中,9所省内民办高校的本科征集计划总数达4567人;其二,省内民办专科院校招生缺额现象趋于普遍。在物理科目组合普通专科批第一次征集志愿阶段,23所省内民办高校的征集计划总数达到13480人。进一步调研发现,天津、海南等地亦出现类似现象。这些情况表明,民办高校招生困境已呈现出由专科层次向本科层次、由省外向省内扩展的趋势,反映出该问题的严重性。

  具体来看,民办高校的招生困境在当前高等教育普及化和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招生计划完成率普遍偏低。根据2025年各省份公布的高招录取数据显示,多所民办高校在第一批次及第二批次录取中均出现较大缺额,部分院校需经过多次征集志愿方可勉强完成招生计划。同时,该类院校的录取分数线呈现持续下降趋势,反映出其整体吸引力的减弱。第二,学生报到率持续下降。考生即便已被录取,仍有相当一部分最终放弃入学资格,转而选择复读、出国或直接就业,导致实际报到人数显著低于录取人数。这一现象不仅影响了在校生规模的稳定性,也对教学组织和办学资源合理配置造成严重冲击。第三,招生状况的区域不平衡性日益加剧。位于经济发达地区的民办高校,凭借其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尚可维持一定规模的生源;相比之下,中西部及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民办高校则面临更为严峻的招生形势,其跨省招生的吸引力与竞争力也呈现明显下滑。

  三、民办高校招生形势严峻的原因分析

  (一)“普惠式”学历红利向“分化式”学历红利转变

  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了学历的“通货膨胀”,普通高校文凭的市场价值明显稀释。在此背景下,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评价标准从“有无学历”转向“何种学历”,985、211及“双一流”高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占据明显优势,而普通民办高校的文凭竞争力相对不足。考生和家庭在填报志愿时愈发看重学校的品牌效应和专业前景,民办高校除非具备鲜明的办学特色或较高的就业质量,否则难以吸引优质生源。

  (二)家长对高等教育投资的理性回归

  据统计,民办高校学费普遍高于公办院校,部分专业的学费甚至达到公办院校的2-3倍。面对动辄每年2-4万元的学费支出,中低收入家庭不得不权衡教育投入与预期收益。如果毕业生就业率不高、薪资水平偏低,家庭可能认为“得不偿失”,进而倾向于选择学费较低的公办专科或直接进入就业市场。这种理性计算进一步压缩了民办高校的生源空间。

  (三)生源数量下降与竞争多元化

  2025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出现自2017年以来的首次下降,考生总数减少直接导致生源规模收缩。同时,职业本科院校的兴起和公办高校的持续扩招,进一步分流了有限的生源。在这种背景下,考生选择更加多元,传统的民办高校往往成为考生的最后选择,甚至出现宁愿选择公办专科也不上民办本科的现象。此外,越来越多海外高校面向中国学生招生,并提供奖学金等优惠条件,吸引了一部分成绩较好或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

  (四)社会认可度亟待提升

  长期以来,许多民办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师资力量薄弱、教学管理不规范、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等,导致毕业生竞争力不足,社会评价较低。部分民办高校甚至盲目追求扩大规模,忽视内涵建设,进一步损害了整体形象。尽管不乏办学规范、特色鲜明、质量较高的民办高校,但仍有很多社会公众认为上民办高校就是“花钱买文凭”。

  (五)政策与环境因素影响

  除上述原因外,外部政策调整与宏观环境变化也对民办高校招生带来显著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新高考改革的深入推进对招生模式产生结构性影响。现行“专业+院校”志愿填报机制强化了专业选择的重要性,相对弱化了高校品牌效应,致使专业设置同质化程度较高、特色不突出的民办高校处于不利地位。其次,就业政策导向与民办高校的支持能力存在错位。国家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赴基层就业、鼓励自主创业,推动就业形式多元化。然而,民办高校在相应资源投入、机制配套和就业引导方面仍显不足,难以有效响应政策要求,间接影响其招生的吸引力。第三,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加剧就业压力,生源诉求发生转变。在经济增速放缓、就业市场收缩的背景下,用人单位普遍提高招聘门槛,民办高校毕业生面临更为严峻的就业竞争。这一态势进一步传导至招生端,加剧了考生与家长对教育投资回报率的担忧,从而影响其报考决策。

  四、民办高校应对招生形势的对策建议

  (一)明晰定位,打造专业竞争力

  面对红利分化的新形势,民办高校在专业建设方面必须放弃“大而全”的发展模式,转向“特而强”的发展路径。要实施精准专业锚定策略,紧密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集中资源建设与新兴产业、急需领域相关的特色专业群,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差异化优势。例如,民办高校可以围绕区域经济发展重点,打造一批与人工智能、大数据、健康养老、文化旅游等新兴产业相关的特色专业,避免与公办高校在传统专业领域的正面竞争。建立专业预警和退出机制,对就业率低、社会需求少的专业及时调整或淘汰,将有限资源集中在优势专业领域。同时,深化产教融合,充分利用教育政策支持,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推进订单班等项目建设,将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确保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

  (二)价值重塑,以就业质量为核心构建口碑体系

  民办高校需要从根本上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建立以就业质量为核心的口碑评价体系。一方面,转变宣传策略,从传统的硬件设施宣传转向以优秀毕业生就业去向等硬核数据为主的成果导向宣传,用事实说话。另一方面,完善学生发展支持体系,不仅要保障学生“能就业”,更要规划其“就好业”和长远发展,通过校企合作、双导师制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持续的职业发展支持,积累长期口碑效应。具体措施包括:建立毕业生就业追踪系统,全面掌握毕业生就业状况和发展路径;定期发布就业质量报告,向社会展示办学成果;与知名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引入行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和教学评价,确保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接轨;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服务,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三)错位竞争,以特色化办学吸引生源

  在生源总量趋紧和选择日益多元的背景下,民办高校必须通过特色化办学实现错位竞争。一是创新育人模式,构建差异化培养机制。可通过推行个性化培养方案、小班化教学组织及跨学科项目制学习,形成与公办高校相区别的育人特色。二是深化校企协同,重塑人才培养机制。依托共建产业学院、推广现代学徒制、开设订单班等途径,紧密对接产业需求,促进学生从学业到就业的有效过渡。三是强化实践教学,推动学工结合。具体举措包括:一方面,“走出去”,选派专任教师赴企业实践,提升其专业实践能力与教学水平;另一方面,“请进来”,引进行业专家参与教学,强化学生职业技能训练,从而培养具备扎实理论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四是拓展社会服务,延伸教育功能。积极开展继续教育与社会培训,构建服务于个体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学习体系。

  (四)成本优化,打造可持续的办学模式

  在当前家长对教育成本敏感度普遍提高的背景下,民办高校亟需通过系统性举措优化成本结构,实现资源效率与办学效益的双重提升。一方面,应推动内部管理向精益化与数字化转型。通过集成化信息平台实现业务流程线上化与标准化,减少行政冗余;运用数据驱动决策,对能耗、采购等运营环节进行实时监控与智能分析,实现成本的精细管控。另一方面,应促进教育资源由保障性资产向经营性资本转化。推动有形资产的社会化共享,如图书馆、体育场馆等设施的有偿开放;推动无形资源的知识产权化,将优质课程、教材等进行产品化封装,通过数字平台实现市场输出,拓展收入来源。此外,应构建校企协同的生态系统以降低综合运营成本。通过共建实训基地等方式分摊固定资产投入;引入企业真实项目与培训任务,将消耗型教学重构为价值创造型平台;将非核心业务外包,借助企业专业能力以更低成本获取优质服务,聚焦资源于核心教育职能,实现成本的结构性优化与运营效能全面提升。

  (五)加强品牌建设,提升社会认可度

  民办高校应当高度重视品牌建设和形象塑造,通过多种渠道提升社会认可度。具体包括:加强与媒体的沟通合作,积极宣传办学特色和成就;举办校园开放日、学术论坛、文化节等活动,增强社会对学校的了解和认同;建立校友网络,发挥校友在品牌传播中的作用;参与社会服务和公益活动,树立负责任的社会形象。民办高校还要苦练内功,切实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以实实在在的办学成果赢得社会认可。

  五、结论

  民办高校招生形势的严峻性反映了高等教育市场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面对挑战,民办高校必须主动求变,从单纯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式、特色化发展。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明确办学定位、提升教育质量、打造特色优势、优化成本结构等多项措施,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唯有如此,才能在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赢得生存和发展空间,实现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SRC-652307509 2025-08-11 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