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佳木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中小学赴桦川县星火乡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
2025-05-06 09:57:00
佳木斯大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学校思政课的一个重点,讲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故事,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和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小就植入孩子们的心灵。”“‘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新时代新征程,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建好用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提升课堂讲授和教学实践效果,成为佳木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着力建设思政课的实践遵循和实践向度。自2022年《教育部等十一部门关于加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指导意见》下发后,如何以思政课为主渠道,以实践为抓手,遵循统一性、科学性、针对性、协同性等原则,以“最大公约数”有效推进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学生的心田生根发芽,佳木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一直在探索创新中不断前行……

  春末夏初的三江大地,春风破晓,黑土耀金,勤耕启新。在这孕育希望的季节里,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和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4月30日,佳木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佳木斯市第七中学、桦川县冷云红军小学携手走进佳木斯市桦川县星火朝鲜族乡,“同上一堂课、同唱一首歌、共绘同心圆”,开展“观、听、思、辩、讲、演、唱、行、做”等多层立体的“行走的思政课”“场馆里的思政课”,积极探索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新路径,绘就了一幅特色答卷,构建起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区域大中小学、企事业单位等多方育人主体协同联动一体化教育新模式,驱动大中小学生切实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镌刻于心、践之于行,助力青年学子成长为民族团结的中流砥柱与笃行先锋。

  佳木斯市教育局副局长刘丽、思想政治教育科科长刘开宇,第七中学校长张越波、党委副书记李红喜、思政课教师和中学生代表;桦川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建伟,县政府副县长贺立峰,教育局局长高忠良,星火朝鲜族乡党委书记张德丰、乡长崔性健、星火村党支部书记崔哲俊,“八女英烈冷云红军小学”校长王庆丰、教师和小学生代表;佳木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徐冬先、院长王海亮、教师代表以及2025春季学期开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一个教学班本科生;黑龙江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佳木斯大学)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研究团队”成员代表等,共230余人出席此次活动。

  载体赋能:整合多元协同育人主体力量

  实现多元主体协同育人需要政府、学校、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多方共同参与,进而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形成教育合力。佳木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拓展“大思政课”育人渠道,将铸魂育人提升思政引领力,融入到学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的协议框架之中,并主动搭建“校际+区域”协同实践育人平台。本次佳木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桦川县星火朝鲜族乡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就是又一次具体实践。本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签约揭牌仪式由贺立峰主持。王海亮与崔哲俊代表校地签约,刘丽、周建伟、贺立峰、王海亮等共同为基地揭牌,徐冬先和周建伟先后致辞。徐冬先表示,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鼓励佳木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走出去、请进来”开展思政课教学。此次双方共同打造“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不仅是对以往合作的深化与拓展,更是在新时代背景下,以实际行动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实践。周建伟表示,桦川县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与红色印记,县委、县政府全力支持与高校的深度合作。未来可通过多种形式,让以星火朝鲜族乡“新中国第一集体农庄”为代表的桦川县革命老区的民族与红色资源真正成为立德树人的鲜活教材,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入融合,助力学校培养出一批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也让桦川县的特色文化在学校的传承与弘扬中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历史现场:触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红色血脉

  桦川县星火村是新中国第一个集体农庄的诞生地,也是黑龙江省朝鲜族聚居的特色乡村。在星火村村史馆,泛黄的《庄员日记》和斑驳的垦荒农具静静诉说着往事。1951年春天,来自辽宁、吉林等地的朝鲜族群众与当地汉族同胞一起,在这片沼泽地上建起新中国第一个集体农庄,并于次年正式被命名为星火,取“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意。1948年初春,听从党的召唤,朝鲜族农民金白山和李在根各自带领几十户有种植水稻经验的农民,从吉林省到东北荒原开荒种稻。“这把锄头的主人金大爷当年创下日开荒2.5亩的纪录,他的搭档就是汉族青年小王。”讲解员生动地讲述着。大中小学生们通过珍贵的历史照片、实物展陈和详实的讲解,深入了解了上世纪50年代以来,朝鲜族群众与汉族等各民族同胞共同垦荒拓土建设家园、脱贫致富齐奔小康的奋斗历程。一幅幅老照片、一件件农耕器具,一袋袋素有“白色珍珠”美誉的星火大米,见证了星火村从贫瘠荒地到“鱼米之乡”的蜕变,也展现了各族群众团结协作、共同富裕的生动实践。这一切都让历史变得鲜活起来,课本里的“马克思劳动观”“奋斗精神”“四个与共”“五个共同”,在这里变成了有温度的故事、有信度的道理。

  星火村用70余年的发展证明,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是抽象概念,而是体现在共耕一块田、同吃一锅饭、齐唱一首歌的日常生产生活中。其价值不仅在于保存了历史记忆,更探索出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经验,为新时代民族工作提供了“星火样本”。“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个村庄的微光,正照亮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宏大叙事。

  理论课堂: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主任刘景凤同大中小学生一起,翻阅历史的画卷,回顾各民族团结共同抗击外来侵略的艰辛历程,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风采和祖国盛世繁荣。刘景凤副教授倾情地讲解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民族政策,强调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精当地分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推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是新时代新征程党的民族工作履行新使命、完成新任务的思想武器。刘景凤老师以其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生动案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道理讲深、讲透、讲活。

  佳木斯第七中学孙羽乔和冷云红军小学刘亚迪代表青少年学生,先后在现场进行了慷慨激昂的演讲。孙羽乔说,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尊重各民族文化,主动学习民族知识,以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携手共建团结、和谐、繁荣的大家庭;刘亚迪说,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56个民族就像56颗星,共同点亮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星空。我们应以团结为笔,以友爱为墨,在新时代的画卷上描绘出民族团结的壮美篇章。让我们继承红色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为中国梦贡献力量,共创各民族繁荣、和谐、团结的未来!

  薪火相传:歌声中的集体记忆与时代担当

  黑龙江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研究团队成员、音乐学院杨润教授身着朝鲜族特色服饰,以一曲《红太阳照边疆》唱响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动人乐章。这首诞生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经典歌曲,生动诠释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风貌。杨润老师以“双语”深情演绎,不仅展现了朝鲜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更以艺术的形式传递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厚情谊,让师生在优美的旋律中深刻感受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和谐画卷。这一艺术呈现,就如同举行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仪式,将个体的情感与民族的历史、未来紧密相连,为本次实践教学增添了浓厚的艺术感染力,也进一步深化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内涵。

  当冷云红军小学的学生们用清澈的童声领唱《乌苏里船歌》——这首由赫哲族民歌改编的经典之作时,时间仿佛溯回至1962年的乌苏里江畔,赫哲族人与其他民族人们一样过上幸福生活,欢快,甜美。这首歌曲不仅是赫哲族的文化标志,更是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象征。它激活了个体对于民族历史、文化、价值观的认知图式,超越语言,直抵心灵,此刻也正以跨越时空的魅力,不仅是对党的忠诚表白,更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诠释。

  实践教学现场,小学生们组成内圈,中学生们环绕其中,大学生则在外圈,共同随着美妙的歌声摇摆着手中的小国旗。三个同心圆的围绕,象征着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这层层相嵌、生生不息的同心圆阵,恰如一颗饱满的石榴在春风中舒展,孩子们纯真的笑脸是晶莹的石榴籽,飘扬的国旗是联结的脉络,而青年们坚定的臂膀,正如同那呵护万千籽粒的榴房,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情厚谊紧紧包裹。这三个渐次扩展又紧密相连的同心圆,同样也是佳木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的生动缩影,三个学段的学生共同围绕起这个直径20余米的“同心圆”,完美诠释了思政教育的阶段性与连续性——这既是循序渐进的教育过程可视化呈现,更是“螺旋式上升”的思政育人规律的鲜活实践。

  数智沃土:青苗展示农科振兴的绿色长卷

  学生们一同走进桦川县水培蔬菜建设项目基地,苘蒿、生菜、油麦菜……一排排“水上漂”蔬菜在日光温室大棚里显得格外青翠饱满。数字化灌溉系统、智能温控设备,无不彰显着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魅力。基地负责人介绍,水培蔬菜不仅口感好,而且生长周期短、无虫害、产量高,可以全年种植,基地每天可以生产3吨蔬菜,每40天左右长“一茬”。学生们认真倾听讲解员的介绍,亲手参与水培蔬菜的管护工作,看着根系在营养液中舒展,触摸着立体栽培架上鲜嫩的叶片,真切感受到科技如何重塑农业生产形态、赋能民族地区振兴。不同学段的学生们相互交流、协作,用好奇的目光与探索的双手,共同触摸这片生机勃勃黑土地的脉搏,见证科技如何将传统农田变为充满希望的沃土,见证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绚丽绽放。

  黑龙江牧源润泽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雷源对大中小学生们的到来表示欢迎,对参与助力“大思政课”建设表示响应和支持。雷源表示,公司树立高标准智能化种植理念,追求高端健康蔬菜持续稳定供应链,以高标准基地为依托,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提高蔬菜产品的品质价值,促进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整体产业升级,着力打造农业文化旅游研学产业基地,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培育时代新人提供应有支撑,贡献企业力量。

  全面系统:激励新时代青少年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挺膺担当

  佳木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运用系统思维对本次活动进行整体规划与统筹安排,积极发挥主导作用,构建学校、政府、企业各方协同机制,搭建“阵地联建、资源联享、育人联动”协同平台,携手推动思政大课堂与民族奋斗史深度联动,将思政课堂延伸至星火朝鲜族乡这一“活态历史教室”,紧扣桦川县星火乡“合作化第一村”与“多民族共富样板”特质,整合村史馆文物、智慧农业实践场景等资源,创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实践教学,整合一体化课程资源,提升一体化教学效能,丰富“大思政课”教学模式,精心打造兼具理论深度、时代热度、教育温度、情感厚度的“行走的思政课”“场馆里的思政课”品牌。

  此次实践教学是一次生动的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是思政课堂走出校园、走进乡村田野的创新探索,是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活尝试,是奋斗精神与时代使命的深情对话,更是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生动写照。王海亮表示,学院未来将更加积极探索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教育创新路径,让多民族团结共富的生动实践成为培育时代新人的“金课教材”,让青少年学生在沉浸式学习中理解“各民族共拓家园”的历史逻辑与“团结奋斗”的时代价值,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贡献力量。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和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青少年学子们以脚步丈量乡土中国,用心灵感悟各民族劳动人民团结奋斗的深厚力量。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他们一定能以实际行动诠释“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民族团结之花在新时代绽放得更加绚烂,让扎根基层一线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在心中生根发芽,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奋力书写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