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美育融非遗 匠心育新人:一场沉浸式文化传承在昆仑校园绽放
2025-11-17 11:31:00
黑龙江工程学院昆仑旅游学院

  “原来泥巴能这么听话!”“这幅刺绣远看就像照片一样!”11月13日,黑龙江工程学院昆仑旅游学院群观楼里惊叹声与欢笑声此起彼伏。一场名为“对话非遗,薪火相传”的沉浸式文化体验吸引了全校160位师生参与。五位省级非遗传承大师走进校园,与师生零距离交流,让古老的技艺在年轻的双手间焕发新生。

  活动伊始,学校党委委员、宣传统战部部长郭林燕在致辞中代表学校向远道而来的非遗大师们表示热烈欢迎与衷心感谢。致辞中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文明密码与民族智慧。学校高度重视文化育人,始终致力于将非遗传承融入校园生活与人才培养,希望师生能借此机会近距离感受匠心魅力,在心中播下传承与创新的种子。

  随后,教师发展中心、人事处处长金江熙和艺术系主任于向东为周耀文、曲学英、李宝霞、宋成玲、赵秀凤五位大师颁发了客座教授证书,将深厚的民间技艺正式引入课堂,搭建起校园与传承工坊之间的桥梁。

  随后的讲座环节,彻底颠覆了大家对“非遗”的刻板印象。大师们没有讲述高深理论,而是分享起指尖上的智慧与岁月沉淀的故事。

  “让泥土‘活’起来”的塞北泥人传承人周耀文,讲述如何捕捉人物瞬间的神态;曲氏木雕的曲学英老师,则解密如何与木头“对话”,顺其纹理雕琢生命;麦秆剪贴大师李宝霞展示了如何将寻常麦秆,化为金光熠熠的华美画作;宋成玲老师带来的兰西挂钱与纸笸箩,方寸之间尽是民间生活的智慧与吉祥寓意;而赵秀凤老师的满族刺绣,一针一线都绣出了浓郁的民族风情与历史厚重感。

  大师们讲得生动,学生们听得入迷。一位艺术系的同学感慨:“以前觉得非遗很远,今天才发现,它就在大师们布满岁月痕迹的双手里,那么真实,那么有温度。”

  理论的震撼,迅速转化为亲手实践的乐趣。讲座后的互动体验环节将活动推向高潮。群观楼多个教室变身为一间间热闹的“非遗工坊”。

  在泥人教室,同学们围着周耀文大师,学着将一团团普通的泥巴捏出雏形;在满绣教室,大家在赵秀凤老师的指点下,小心翼翼地落下针脚;木雕教室里,刻刀与木头摩擦的沙沙声不绝于耳;而在剪纸和麦秆画教室,彩纸翻飞,麦秆粘贴,同学们尽情发挥创意,完成自己第一件虽稚嫩却真诚的作品。

  同一时间,群观楼负一层的非遗作品展也吸引师生频频驻足。数十幅作品从不同角度展现了非遗技艺的多样魅力与活态生命力。

  这场“对话非遗,薪火相传”的沉浸式活动,既是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更是一堂生动深刻的美育实践课。大师们指尖的匠心、作品里的审美意趣,让美育走出课堂、扎根生活。同学们在触摸传统、亲手创作中,不仅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更提升了审美素养与文化自信。未来,学校将持续以非遗为桥,深耕美育育人沃土,让传统之美浸润心灵,让文化自信滋养成长,让青春力量在传承与创新中绽放别样光彩。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