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之年再相聚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首届校友“回家”!
五月的校园,草木葳蕤,万物并秀。5月15日上午,长江工程大学正式开课65周年暨首届校友联谊活动在学校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首届校友代表心怀热忱,在追忆往昔中重温青春岁月。他们平均年龄83岁,光阴在他们身上沉淀出独特的生命光华,虽鬓发凝霜,却依然精神矍铄。

全体校领导、党委委员来到鸿源馆(校史陈列馆)门口前热烈欢迎校友们的到来。一进入鸿源馆,时光仿佛被折叠成精致的画卷。泛黄的老照片里,师生们肩挑手扛的劳动身影与弯腰丈量土地经纬的专注姿态交叠,简陋教室中伏案勾画的工程图纸微微泛着墨香……这些定格着筚路蓝缕创业岁月的影像,诉说着创校者治水报国的家国情怀,让校友们穿越时空,重回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仿佛看见到年轻的自己蹲在工地晒图纸,铅笔尖在纸上勾勒出蓝图,扛着经纬仪走过祖国千山万水。校友们驻足凝视校史资料,沉浸在回忆中,不时低声交谈,分享往事。

在首任校长林一山铜像前,校友们献花鞠躬,以最庄重的仪式表达对老校长的深切缅怀。这座铜像凝望着奔涌的长江,正如林一山老校长“万里长江是课堂”的教育理念,把江河奔流化作育人长卷。他当年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胆识气魄,改变了一批长江工程大学有志青年的命运,化作指引学校继往开来的精神灯塔。

移步至西江楼金沙江厅,大屏幕正在呈现学校近年来的蜕变之路。党委书记向家文表示,学校是新中国第一所以“长江”冠名的大学,长江工程大学是我们学校的根,是十万多名校友的魂,学校“以人才报国,保大江安澜”的初心使命始终不曾改变,历经立校创建、停办复校、校址辗转、体制变革、层次变化,一路走来殊为不易,在历届师生和校友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各项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既是新时代水利人的使命答卷,也要感恩感念于以林一山老校长为代表的创业者的功绩与贡献。学校发展的历史接力棒今天传递到了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唯有传承校友们的优良传统,坚守学校立校初心使命,抢抓机遇、克难奋进,坚定地实施学校第三次创业发展,三步奋进、重回高点、再办本科,把学校建成省内领先、行业一流、社会知名的高水平职业技术大学!

校友代表深情回望了工大创校历程,以长江为课堂,以实践为教材,共同开创了机关与学校统一、教学与生产结合的办学新风。百余名工程师驻校授课,以工程作为教学案例,形成“万里长江是课堂”的办学特色。这种创新模式培养出全国劳动模范、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知名水利专家学者等一批杰出人才,他们主持或参与研发的技术,应用于葛洲坝工程、三峡工程等大国重器,以硬核实力成为新中国水利事业建设尖兵。六十五载光阴流转,跨越地域界限的校友们自发组织多场聚会,从大江南北奔赴而来,用一场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传承工大精神,不仅让同窗情谊在岁月中历久弥新,更凝聚成为国家建设生生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力量。

这是一场跨越山海的重逢盛宴,回溯65年前,一群胸怀壮志的青年学子曾齐聚长江之畔,以沸腾的热血叩启新中国技能报国的大门。光阴荏苒,薪火相传,一代代长江工院人将赤诚担当融入血脉,在江河奔涌中续写着治水报国的崭新篇章。(通讯员:李纯 王妍)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