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创新教育点亮学生成长之路!武汉商贸职业学院教师带领近百名学子在省级竞赛中创佳绩
5月15日,武汉商贸职业学院接到大赛组委会信息,在今年的“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该校有6个项目入围现场决赛,角逐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其中4个项目都由创新创业学院的陈英杰老师指导。
在该校创新创业中心,陈英杰老师的办公室和实训室总能看到学生围坐讨论的热闹场景。从教以来,这位从辅导员转型的创新教育实践者,三年间带领近百名学生在“挑战杯”“振兴杯”等赛事中斩获省级以上竞赛26项。

陈英杰从小对说明书的逻辑结构感兴趣,这种习惯培养了他对科技赛事的敏锐观察。在教学中,他注重将国家科技战略与产业需求转化为学生实践选题,通过分析政策方向为学生项目提供支撑。
据悉,参赛学生日常以3D打印和嵌入式开发为主要工具。学生普遍掌握建模技能,能独立完成产品原型设计与制作。在智能控制类项目中,团队成员通过实操掌握了单片机编程、传感器应用等基础技术,配合简单编程实现系统功能。这两类技术工具已形成完整原型开发体系,有效缩短了项目验证周期。
从“包办”到“引导”:唤醒学生自主意识
2022年初任该校医疗护理与健康学院辅导员时,陈英杰在班级里发布参与“挑战杯”的比赛通知,带领感兴趣的学生参赛。备赛期间每天都会带着学生撰写项目书、制作ppt、汇报演讲,所有项目的每个环节他都会事无巨细地检查及核对。
2022年,陈英杰带领的学生团队参赛项目“Curiosity-lab助力乡村振兴——致力于“科学下乡”的空中实验室建设服务”,湖北省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夺得金奖。陈英杰说:“这个项目让我至今记忆犹新,一方面是项目已落地,成为目前在做的红色筑梦之旅的公益组社会实践活动,另外一方面让我对育人价值有了新的认知。”
护理专业2021级学生孔维振作为项目负责人,通过持续参与赛事打磨,成功将视频剪辑、剧本撰写等个人特长转化为竞赛优势,最终在省赛视频答辩环节脱颖而出。目前他在抖音平台已积累11.6万粉丝,展现出显著的新媒体创作能力。“通过参赛过程,孔同学不仅发现了自身制作中视频的潜力,更开启了系统化的视频创作实践。”指导教师陈英杰对此深有感触,“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价值之一,就是让学生在理性务实的训练和积极向上的氛围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与职业行为习惯。每个学生都应在赛事中找到专属的成长路径——无论是精进专业技术还是突破表达瓶颈,关键在于唤醒他们的自主发展意识。”
师承与传承:点燃思维的教育艺术
2023年陈英杰调任创新创业学院,随着比赛被学校越来越多学生关注,开始有更多学生主动报名加入。他坦言:“赛事主要是训练学生们的科研思维——从文献检索到数据分析,这些基础能力的沉淀才是核心,竞赛不是为了培养科学家或企业家,而是要锻造能真正融入社会、创造价值的人。”
陈英杰的教育理念深受其导师——国家教学名师熊永红教授影响。他清晰记得自己大学期间参赛时,初写项目书时,熊教授未作批注,却另附文档探讨研究理念:“她教会我,教育不是纠正错误,而是点燃思维。”这种启发式教学被延续到实践中:当学生提交稚嫩的作品时,陈英杰不再直接删改,而是带着学生逐句推敲:“我反复问他们‘我是否讲清了项目本质’?这种平等对话,让学生更敢表达。”
“我们团队的项目是‘种植户电商采纳及其增收效应研究’,今年刚在陈老师的指导下被推进省赛,并通过网评马上去参加现场决赛。”2023级人工智能专业学生明文峰表示,备赛期间,因为我们的项目是调研报告类,他总能一眼揪出数据里面的问题,要求我们实地调研采访和反复推敲修改表格内容,并告诉我们要跳出传统框架思考问题。通过不断学习,现在我们能熟练地搭框架、找数据到写结论。
红安实践:创新教育的双向奔赴
2024年暑期,陈英杰带领学生团队在红安开展的科技下乡活动,将创新教育与红色文化的生动融合。在为当地40名小学生开设科学课堂的同时,学生们也被革命老区的红色故事深深触动。“我们带去前沿知识,孩子们回馈给我们对历史的敬畏”,这种双向滋养让陈英杰更坚定教育初心:“比赛获奖不是终点,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社会责任,才是创新教育的深层价值。”
“陈英杰是我多项科创赛的指导老师,我们会经常沟通,去年暑期,当他得知我在假期尚未明确规划时,就向我推荐参加暑期‘三下乡·点亮孩童科学梦’社会实践活动,短短20多天的活动时间,却让我一辈子难忘。”2022级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学生曹婉茹表示。
“在班里,我利用专业所长,用编程技术为乡村儿童演示操作机器人,对孩子们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点燃了他们心中的科学火花,看到孩子们那一双双充满好奇和渴望的眼睛,我深感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曹婉茹表示。
如今,这位青年教师依然保持着备赛期间陪着学生们熬夜复盘项目细节的习惯。对他来说,每个项目都是一粒种子,而他要做的,就是让创新的土壤永远保持温度和养分。正如他常对学生说的:“获奖只是副产品,真正的金牌,是你们突破自我的勇气。”(通讯员:王雪莲 陆慧)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