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文华学院教师胡平放:从华科到文华的 “双向奔赴”
2025-07-16 10:55:00
作者:
  胡平放,江西人,中共党员。工学博士,现任华中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建筑节能技术中心主任,地源热泵研究所所长。中国技术监督情报协会地热产业工作委员会科技委员会副主任。武汉制冷学会副理事长。曾任湖北省制冷学会副理事长、武汉市地源热泵工程技术中心主任。承担国家省市科技项目10余项,企业合作项目近百项。发表论文约100篇,其中SCIEI收录20余篇,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获评“中国地源热泵行业技术推动人物”“地热能行业发展推动人物”,入选武汉市“黃鹤英才”。
  清晨7:50,文华学院2408教室的前几排已坐满学生。一位身着灰色上衣、黑色长裤的老教授手持激光笔,步履轻快地走上讲台。他那混杂着些许银丝的头发干净整齐,戴着半框式眼镜,沉稳中透着儒雅。这位充满活力的学者,正是学生口中“既能讲透热力学,又能聊起文史哲”的城建学部胡平放老师。从教三十余载,从华中科技大学到文华学院,变的是环境,不变的是对“教书”这份事业的热爱。当被问及为何退休后仍坚守讲台,他微笑道:“比起其他工作,我更喜欢站在讲台上,打心底喜欢上课,把课上好一切都值得。”
  从华科到文华,退休后是“双向奔赴”。胡平放老师与文华学院的缘分,要从“母校情结”说起。文华学院前身是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早在2010年前后,胡平放老师还在华科工作时,就曾受邀来这里兼课,带过一些课程和毕业设计。2023年7月从华科退休后,他接到老同事的电话:“这边缺你这专业及其经验的老师,你愿意来吗?”想到与文华的情谊和对教学的热爱,他欣然答应。“每次走进教室,看到讲台下年轻的面孔,都会想起十多年前第一次来这里上课的场景。”胡教授笑着说,“能在退休后继续和这群充满活力的学生打交道,也算一种特别的‘双向奔赴’。”
  从1983年毕业之后在华中理工大学做包括辅导员在内的行政工作,并读了在职研究生,1992年调到武汉城建学院当教师,到2000年院校合并后扎根华中科技大学,再到退休后转战文华学院,胡平放老师的四十年教育生涯始终围绕着三个关键词:热情、责任与方法。“上课首先得有热情。”胡平放老师坦言,早年从事行政工作时,他总觉得自己“初心仍是课堂”。1992年正式执教后,他将这份热爱转化为行动:带学生推导公式时眉飞色舞,讲到关键处会不自觉地提高音量,站在学生旁边一边提问一边指着PPT,提醒走神的同学,将他带入状态。“看着学生眼里闪出‘懂了’的光,比任何成就都满足。”责任则源于对学生的珍视。“他们寒窗苦读考上大学,我得让这些时光值当。”至于方法,“磨豆子”教学法,从教几十年,胡平放老师总结出一套独特的“磨豆子”教学法:“学习就像磨豆子,预习、听课、做题、复盘,多走几遍流程,知识点自然就细了。”
  他的课堂从不“填鸭”。讲《工程热力学》里面关于压力和速度之间的关系时,他掏出两张A4纸做实验:“猜猜吹一口气,纸会分开还是靠拢?”学生们七嘴八舌,大都猜“分开”,结果纸反而贴在一起。他顺势解释伯努利原理:“流速越快,压强越小,外侧大气压把纸‘压’向中间。”接着引申到火车站台安全线、台风天窗户被吹破的现象,让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公式背后是生活!”用这些贴近生活的比喻,把工科的抽象概念和他们的日常经验勾连起来,理解起来就轻松多了。其实说到底,就是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他们哪里会觉得难?怎么讲能让他们“哦,原来如此”通过反复的环节打磨、实时的互动反馈,再加上生活化的类比,哪怕是难懂的知识,也能一点点变成他们能消化的“养分”。
  胡平放老师的课堂从不“沉闷”。在讲完一个难点后,马上抛个问题给学生,或者鼓励他们主动提问。有一次讲“热力系统”的分类,胡平放老师发现不少学生皱眉头,就马上停下来问:“大家觉得‘孤立系统’和‘闭口系统’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这时他就会把这个问题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给学生,“比如一个个班级可以视作闭口系统(没有人员流动),但不是孤立系统。”通过将热力学中“物质交换”“能量交换”等抽象概念,类比为社会组织与外界的人员流动、信息传递等具象现象,原本艰涩的学术术语瞬间具象化。现实生活或社会科学里的一些东西和自然科学里面的一些东西,它可能是有相通或者有相似的,这个时候把它们联系起来,可能会有助于学生们的这种理解。“通过这种你来我往的问答,能清楚地看到他们卡在哪里——比如有人混淆了‘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概念,这时候我再针对性地讲解,效果就好很多”胡平放老师说道。这样一延伸,原本抽象的理论突然有了生活温度,不少学生后来都说“再也忘不掉这个知识点”。课后批改作业时,胡平放老师也会把共性问题记下来,下节课专门用时间集中答疑,然后走下讲台,会问多个学生做对了吗,做错的问他现在“会了没有”,直到把这些“绊脚石”一个个搬开。
  胡平放老师鼓励学生积极提问。课后常有学生问问题,他循循善诱一起讨论,遇上一时不能回答的,他会笑着说:“先记在‘疑问小本本’上,下节课找答案。”他主动公开微信和QQ,有学生在QQ提问,无论多晚他都会详细答复对部分有深度或启发性的问题,他会拿到课堂上与全体同学分享。
  胡平放老师常在课上穿插一些名人的故事,鼓励学生。讲某个以西方名字命名的定理时,他特意提到华科的院士罗俊测出全球最精确的万有引力常数G值,这个写到了中学教科书里面的故事。“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我们学工科的,以后要努力争取凭本事让世界看到中国智慧。”
  从教数十年来,胡平放老师在教学和科研方面都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如今,胡平放老师仍闲不下来,作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系负责人,他要负责系里的教学管理工作,去年还带队联合相关学部申报获批了新专业“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有时,他接企业咨询,为企业做一些技术服务的工作,“用了一辈子的专业知识,不仅能实实在在帮到行业,还能作为讲课时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这种‘被需要’的感觉,大概就是当老师最舍不得放下的‘瘾’。”(通讯员:何灿 蒋旺强)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