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生物工程学院:跨越3000公里的感谢信,揭开00后新农人的科创助农路
“他们扎根基层、无私奉献的精神,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也为高校与乡村合作搭建了桥梁,让我们感受到了科技兴农的强大力量。”近日,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园林园艺学院学生郑贵一收到了一封来自3000公里外中共新和县玉奇咯特镇古城社区党支部及驻村工作队的感谢信,没有华丽的辞藻,字里行间却流露着发自肺腑的真切感激。

2024年7月,中共新和县玉奇喀特镇古城驻村工作队为带领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结合当地气候探索开发蓝莓、草莓等小浆果种植产业,但因当地土地盐碱化程度高,试种的蓝莓、草莓遭受盐害,植物大面积出现黄叶和落叶等现象,即将面临试验田颗粒无收。驻村工作队副队长罗坤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情急之下,他通过线上渠道联系上了正在进行草莓组培种苗售卖的江畔(武汉)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郑贵一,并向他求助苗木的选地选种、病虫防控和花果促控等问题。“因为新疆和湖北地区存在时差,有时候半夜一两点还在跟他们视频交流育种和苗期管理的问题。”在郑贵一及其团队成员的共同指导下,当地草莓、蓝莓和黑树莓等作物已初具规模,农户种植方式开始由传统经验向科学规范转变,作物结果率达90%以上。“今年7月我们还要扩产,建设五亩左右的种植温棚,到时候邀请郑总来担任我们的技术指导,领略我们大美新疆的风土人情!”罗坤兴奋地表示。据了解,如果这次扩产建设顺利,预计可为当地村集体每年带来不低于30万元的收入。
2021年,还是一名在校生的郑贵一在武生院“自立自强创新创业”的校训熏陶下注册成立江畔(武汉)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第一次创业,他就把目光投向了草莓种植行业,“我们学校周围有很多农户都在做草莓种植,但他们为了节省成本长期进行无性种苗自繁,导致草莓复合型病毒爆发式传播,整个阳逻地区的草莓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抗逆性减弱、品质下降等问题,亩效益每年都要差上20%,严重者甚至绝收。”

郑贵一和他的项目团队成员们用半年的时间走访调查了阳逻地区近千亩的草莓种植园,最终决定与武汉市农科院开展合作攻坚,共同解决草莓品质下降的问题。“草莓脱毒技术并不复杂,关键是如何控制成本,惠及农户。”因时间临近草莓成熟,马上面临大面积的草莓上市售卖,郑贵一心里明白,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三个月时间里,郑贵一及团队成员吃在田里住在地里,白天选苗试种,晚上整理分析监测数据,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其首创的袋式组培技术不仅提高了空间、光照的利用率,操作方式还更简单。最终通过批量生产优质草莓脱毒苗、免费投放抗逆性高的植株试种等方式,累计为阳逻地区草莓种植户挽回经济损失240余万元,惠及农户规模达1500余亩。

同年11月,郑贵一及其项目团队凭借在解决草莓复合型病毒爆发时的技术积累,一举获得学校“长河-金秋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金奖。从那以后,郑贵一开始陆续在各类国家省市级大赛中展露头角,曾先后在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赛中获湖北省银奖、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银行”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湖北省铜奖、第五届湖北省中华职教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以及第三届武汉市“英雄杯”创新创业大赛现代农业专项赛优秀奖。他个人也两次获得国家奖学金、武汉农商行“星创奖学金”和校五好学生标兵等多项荣誉。江畔(武汉)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共授权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项、受理实用新型专利14项并于2023年底在湖北省“青年创新创业板”成功挂牌。
回顾四年多的创业经历,郑贵一感触良多,“作为一名接受高等教育的00后新农人,时代赋予了我们投身乡村振兴的责任和使命,看到远在新疆的农户们通过我们简单有效的手段和技术就能迎来丰收,熬再多的夜吃再多的苦都值得,我还想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如今,在学校创新创业学院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郑贵一的企业入驻学校国家级众创空间,并在办公室搭建了属于自己的组培实验室。“下一步公司要向着更高层次的企业迈进,今年先着手准备申报科技型中小企业,明年争取冲击高新技术企业!”面对未来,郑贵一充满期待地表示。(通讯员:朱怀杰)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