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戏曲为媒 思政润心——武汉工程大学“戏剧+思政” 教学改革的创新实践
2025-11-14 16:34:00
作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创新打造精品思政融合剧场《人间义》,将地方戏曲与红色历史深度融合,为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
  11 月 10 日,武汉工程大学图灵报告厅内掌声雷动,百余名来自剧院、学校、企业的观众共同见证了这场特殊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人间义》以“戏剧 + 思政”的全新形态精彩上演,通过教师串联、演员表演的方式,让红色历史、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在校园焕发新的活力,成为一堂生动鲜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一、艺术创新:重构英雄叙事,打造思政课堂新形态
  作为新编原创现代小剧场汉剧,《人间义》在艺术表达上实现多重突破。剧目采用汉剧、楚剧“两下锅” 的融合形式,汉腔楚韵交织,带来耳目一新的艺术体验。在叙事手法上,编剧别出心裁地以第二人称视角和 “侧面勾勒” 模式,不直接刻画施洋烈士本人,而是通过其夫人郭秀兰及媒婆、艄翁、人力车夫等身边人的视角,点滴还原施洋烈士跨越清末、民国,探索真理、捍卫民权、英勇斗争的光辉一生。
  极简舞美设计成为该剧的一大亮点。四名演员凭借精湛演技,通过“一赶二” 的表演形式,仅靠道具微调与身段转换,便塑造出形象鲜明的多个角色。旦角饰演郭秀兰时所穿的跷和彩鞋,天然勾勒出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风貌,以细腻情感串联全剧。这种极简创作反而拓展了叙事张力,通过普通人的视角展现英雄情怀,更凸显 “人间义”的普世价值,生动诠释了“何须识他英雄面,且看春风换了人间”的全剧题旨。
  二、课堂革新:直击教学痛点,实现思政教育“入耳入心”
  此次 “戏剧 + 思政”的创新实践,精准回应了高校思政教学的现实挑战。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对宏大历史叙事和抽象理论概念存在 “距离感”,难以产生情感共鸣;同时,成长于视觉化、体验式文化环境的青年学生,对传统“我讲你听”的授课模式接受度不高。
  针对这两大“痛点”,学院立足课程实际,当发现《人间义》的故事背景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内容高度契合时,果断探索“戏曲 + 思政” 的教学路径。通过将专业戏曲演出引入校园,把静态的历史知识转化为动态、可感知、有温度的舞台艺术,让学生在汉腔楚韵中触摸历史细节,深刻理解“英烈为何而牺牲,理想何以最壮丽”。
  “以往讲工人运动史总觉得抽象,今天看到施洋烈士的事迹通过戏曲演绎出来,那些历史细节突然变得鲜活可感。”2024 级硕士研究生欧一珂的感受,道出了现场学生的共同心声。这种创新形式成功打破了思政课与学生之间的情感壁垒,实现了思政教育从“入耳”到“入心”的跨越。
  三、内容深耕:衔接教材知识点,筑牢思想引领根基
  “这堂思政课是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成功尝试。” 学院副院长金诗灿在观摩后评价道。《人间义》紧密衔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核心内容,紧扣“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早期工人运动发展”等知识点,将施洋烈士领导工人罢工、争取权益的事迹,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运动高潮”等课本内容有机融合,让学生在欣赏戏曲的同时,深化对党史知识的理解。
  为实现艺术呈现与知识传递的平衡,学院与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组建联合教研团队,确立了 “思想性优先、艺术性支撑、适配教学时长”三大场景筛选标准。思想上确保场景精准体现施洋烈士为民请命的精神、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革命气节;艺术上选取戏剧冲突强、感染力足的片段,让学生坐得住、看得进;时长上对原剧进行精炼,确保在有限课堂时间内实现最佳思政效果。
  主讲人兰洁老师通过 “课前铺垫、课中引导、课后延伸” 的教学设计破解平衡难题。课前让学生了解历史背景与人物生平,搭建知识框架;课中设计关键问题,引导学生在欣赏艺术的同时深度思考;课后通过小组讨论、撰写观后感等形式,深化对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理解,确保知识传递不走样、思想引领不偏移。“舞台上的每一幕都能对应课本里的历史背景,比单纯看书印象深刻太多。”学生张洋洋的感言,印证了这种教学模式的显著成效。
  四、地域赋能:激活本土资源,实现文化自信与理想信念双重滋养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武汉工程大学在剧目选择上,精准把握“本土戏曲+本土红色历史” 的适配性,充分释放地域资源的思政价值。湖北作为汉剧、楚剧的故乡,也是施洋烈士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的主要地域,这种地域关联性让“家门口的英雄故事”通过“家乡的戏”得以演绎,天然具备亲切感与感染力。
  对于以本省学生为主的武汉工程大学而言,熟悉的方言与汉腔、发生在身边的红色故事,极大增强了学生的代入感与认同感,让施洋烈士从课本里的遥远符号,变为与脚下土地血脉相连的先辈。本土戏曲与本土红色故事的结合,让教材中的历史场景更生动立体地再现,帮助学生直观感受那段历史在湖北的具体情境,深刻体会党的历史和红色文化并非遥不可及。同时,这种形式既是党史学习教育,也是乡土文化教育,让学生在感悟革命精神的同时,增强对湖北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深化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什么行”的理解。
  五、师生回响:创新教学模式,凝聚育人强大合力
  “《人间义》完全跳出了我对思政课‘理论讲解+PPT 展示’的固有认知。”2024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杨雪静在课后写道,“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却凭着家人视角下的细腻叙事,将施洋烈士的家国情怀藏进日常点滴,让我对‘守正创新’的思政课内涵有了更生动深刻的体悟。”
  此次创新实践不仅深化了学生的知识理解,更带来了方法论的启发。马克思主义学院青马班学员刘欣在笔记中写道:“这节思政课让我明白了,思政教育不必局限于书本,从地方文化中挖掘红色资源,也能够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这种认知转变,正是“深度课堂”追求的育人效果——让历史知识转化为文化自信,让革命精神沉淀为成长力量。
  学院院长曹胜亮评价道:“《人间义》以艺术为桥、以英雄为魂,将家国情怀与斗争精神通过沉浸式演绎具象化,让抽象的思政道理转化为可感可知的精神体验,既守住了思政课的思想底色,又赋予其鲜活的艺术感染力,为‘思政 + 艺术’教学新路径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范例。”
  六、未来展望:从 “一堂课” 到 “常态化”,深化红色戏曲思政建设
  《人间义》的成功上演,让校企双方看到了 “戏剧+思政”合作模式的巨大潜力。分管思政工作的校党委书记李志旭认为:“高校思政工作的关键,在于找到‘思想引领’与‘青年需求’的结合点。《人间义》最难得的地方,是没有停留在‘形式创新’的表面,而是真正实现了‘内容为王’——用本土英雄故事厚植家国情怀,用传统戏曲艺术涵养文化自信,让青年学生在‘共情’中‘共鸣’,在‘感悟’中‘认同’。这不仅是一堂优质的思政课,更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生动实践。未来学校将进一步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 “大课堂”、搭建 “大平台”,持续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通过挖掘更多本土红色资源与传统文化元素,打造系列化、常态化的红色戏曲思政课程,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让文化自信融入青春血脉。(来源:武汉工程大学)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