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师范学院徐特立铜像广场)
“四维共生”浸润式育人模式,深植“特立精神”基因,遵循“师德为先、以生为本、师能为重、创新为要、全面发展”的“五位一体”培养理念;构筑“思想引领铸魂、文化滋养培根、艺术熏陶润心、实践砺炼强能、自我塑造固本”的“五维协同”育人路径;搭建学习、研究、创新、实践、评价“五类平台”;最终达成“成人”(健全人格)、“成才”(扎实学识)、“成器”(创新能力)、“成事”(责任担当)、“成师”(教育情怀)的“五成”育人目标,从而构建起立体化的新时代“大先生”涵育体系。
精神浸润,构建信仰扎根的价值涵养体系
在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长沙师范学院积极探索,通过红色基因课程化、红色资源场景化、艺术传承多维化等多路径构建特色价值涵养体系。
在红色基因课程化上,学校系统开发了《徐特立教育思想》等特色课程群,编写《红色基因耀三湘》等校本教材,采用“理论精讲+情境体验”双轨教学,通过“齐上红色课程”,重走特立路、乡村实践调研等,铸师范生扎根基层的教育使命与报国担当。在红色资源场景化上,学校充分发挥徐特立纪念馆、校史馆及数字化展馆的育人功能,打造“特立广场—红色大道—校友楼宇—名师铜像”一体化沉浸式文化场域,创建“特立大讲堂”,通过“齐观红色基地”,将静态的红色史料转化为鲜活的育人教材,厚植师生教育报国情怀。在艺术传承多维化上,学校常态化创编展演《先生》《特立颂》《毛泽东致徐老的一封信》等红色主题原创剧目,系统开展“齐诵经典”“齐说红色故事”“齐创红色作品”等实践,以美培元、以美化人、以艺育人,让“特立精神”传承具象化、情感化。
据悉,学校创新开展“五齐”教育实践与“跨越百年的红色育人大思政课”,其特立精神铸魂育人模式获湖南省2023年度思想政治工作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吸引了宁夏师范大学等40余所省内外高校考察学习,相关经验入选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典型案例、农村教师公费生培养模式入选全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优秀工作案例等。
(长沙师范学院重走特立路实践活动)
能力锻造,打造实战强能的场域融通体系
完备的知识体系、扎实的专业技能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关键。近年来,学校以教师教育新理念为指导,遵循教师教育的规律,深度实施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突出我校“厚基础、强实践、重融合、促创新”的教育特色,首创2+4学前教育本科公费定向培养,并在全国率先实施“小学教育本科公费定向培养”项目,实施农村扶贫定向项目,解决农村教师短缺问题,为教育扶贫探索了新路,形成可推广模式。
学校深度挖掘提炼“特立精神”精髓,建设线上线下融合的案例库、“红色教育资源库”以及“虚拟仿真实验中心”等,融通学习、研究、实践、评价、创新等平台资源,开展深度学习、案例研习、仿真教学等虚实交织全场景实践,构建了“基础-综合-创新”三层次、“课程实训-课程综合实践-课外科创实践-校外社会实践”四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理论指导—虚拟仿真预演—一线真实砺炼—反馈改进”的螺旋上升式实践链。
据相关统计,长师学子在全国师范生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等国家级及省级重大赛事中大放异彩,累计斩获700 余项,涌现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等一批先进典型,学校多次获评湖南省普通高校就业创业工作“一把手工程”优秀单位,用人单位满意度持续保持在97%以上。毕业生凭借“素质高、本领强、扎根基层、甘于奉献”的优秀特质,活跃在基础教育领域,已然成为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评价反哺,创建“五力”导航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学校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聚焦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目标,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经过多年探索实践,形成了以“理想信念定力、教育创新张力、基层服务耐力、数字融合能力、终身发展潜力”为核心维度的“五力画像”发展性评价体系。
为实现从被动考核到自主成长,再到自主导航发展的转变,学校构建“五力画像”发展性评价体系,通过“学生自评、教师导评、同伴互评、社会印证”多元协同机制,实现对学生“五力”素养发展与育人成效的多维度、全过程、立体化评估与即时反馈,为精准教学干预与个性化生涯规划提供数据导航。同时,注重评价数据深度反哺专业优化、课程迭代与资源配置,将其作为评优评先、就业推荐、升学深造的核心依据,有力回应“成人、成才、成器、成事、成师”目标,实现了从“标准引领——动态监测——多元反馈——精准干预——能力提升——生态优化”的自我成长闭环。
长沙师范学院“四维共生”育人模式的创新实践,显著提升了师范生综合素养,为新时代教师教育提供了宝贵的长师经验,彰显了“长师担当”。学校累计培养20余万名扎根基层的基础教育人才,湖南省80%示范性幼儿园园长及骨干教师均出自该校,被誉为湖南“幼儿教师的摇篮”。先后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教育部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试点单位”等,“长师现象”获《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专题报道。未来,学校将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继续用“特立精神”孕育新时代“大先生”,切实为教育强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通讯员 曹晓鲜)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