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杨元逸 毛艺蓉 宋昊远)为筑牢青年学子信仰之基,厚植家国情怀,6月25日,扬州大学广陵学院“红色陵青”社会实践团队踏入高邮市菱塘回族乡——江苏省唯一的少数民族乡。在青砖黛瓦的街巷间,团队以 “红色基因” 与 “乡土文明” 为双主线,追溯地域文化中家风与精神传承的密钥,让新时代青年在实践中对话历史、感悟初心。
菱塘回族乡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样本,承载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与厚重的乡土文明底蕴。实践团通过实地走访、沉浸研学等形式,深挖民族乡镇发展历程中的精神内核,推动青年学子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将个人奋斗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切实发挥社会实践“大思政课”育人实效。
首站,社会实践团成员来到了菱塘回族乡经济发展馆,泛黄的文献与珍贵的影像资料徐徐铺展着当地的发展长卷。实践团成员了解到,改革开放后的1988年,菱塘回族乡成为江苏省唯一的少数民族乡。在历届乡党委和政府的带领下,全乡紧扣“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从早期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镇,到依托民族政策与地方智慧探索差异化路径,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振兴之路。如今的菱塘,现代化工业园区与传统回族村落和谐共生,特色农业与文旅产业蓬勃发展,而四次斩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的殊荣,更是其辉煌成就的有力见证。回溯其历史文脉,处处记录着菱塘人民开拓、振兴、发展的奋进足迹,在历史长河中,菱塘人民共同谱写了中国美丽乡镇的精彩华章。
随后,实践团成员们来到了菱塘回族乡家风馆。一进展馆,便被馆内汇聚的凡人微光所震撼。这里以“勤俭持家、俭以养德”为核心,展示了一个个普通家庭传承百年的家风家训。泛黄的家书、陈旧的农具、古朴的生活物件,无不诉说着先辈们艰苦朴素、勤劳节俭的生活态度。这些看似平凡的家庭故事,却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力量,它们是乡土文明的根基,也是红色基因得以传承的土壤。通过参观家风馆,实践团成员深刻认识到,良好的家风不仅是一个家庭的宝贵财富,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石。
乔登江院士事迹展览馆内,学习了院士的“马兰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强化了青年思想引领,厚植爱党爱国情怀。团队成员驻足聆听院士带领科研团队克服极端环境,在核技术应用领域攻坚克难、突破创新的故事,深刻感受到“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内核。当看到乔登江院士在艰苦条件下坚持科研记录的手稿时,不少同学深受触动:“在那样的环境中仍能坚守科研初心,这种精神太令人敬佩了!”
参观过程中,实践团通过沉浸式学习,深入理解“马兰精神”中“艰苦奋斗干惊天动地事,无私奉献做隐姓埋名人”的深刻内涵。团队成员纷纷表示,将以乔登江院士为榜样,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这次参观让我明白,新时代青年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更要传承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实践团成员仇晶晶分享道。
“在菱塘回族乡的青石板路上,红色基因正以家风为载体,生长为蓬勃的文明新苗。未来,扬州大学广陵学院将持续深化校地合作,推动社会实践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贡献高校力量。”团队指导老师成容容总结道。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