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全球首个!东南大学团队科研成果“上新”!
2025-07-02 15:08:00
东南大学

  模式动物在药物性肝损伤(DILI)测试中准确率不高如何破解?6月25日,《科技日报》报道,东南大学教授顾忠泽、张娟团队创新性地将人类肝脏类器官与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开发出全球首个基于肝脏类器官明场图像的AI模型“DILITracer”。该模型通过解析肝脏类器官对30种DILI药物发生反应的3D形态特征,实现对肝毒性药物的较高识别率。相关成果近日刊发于国际学术期刊《通讯生物学》。

图片

  “药物开发时,DILI是导致临床试验失败和药品退市的主要原因。”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东南大学教授顾忠泽介绍,此前,人们通常采用模式动物来预测药物诱导性肝损伤,但预测准确率仅43%—63%,而体外模型又多依赖荧光标记或二维细胞系进行预测,存在破坏样本、成本高昂、生理相关性差等缺陷。所以,如何建立可解释、高精度的DILI预测体系,成为药物毒理学研究的重大挑战。

  此次研究中,科研团队构建了全球首个能输出DILI三级分类的深度学习模型“DILITracer”。

  “我们先采用BEiT-V2视觉编码器,提取类器官图像的3D特征,然后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DILIRank数据库中选取了30种引发DILI的药物,并将其分为强肝毒性、弱肝毒性、无肝毒性3个等级,以之诱导人源肝类器官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并在72小时内,每隔24小时拍摄一次类器官的多角度3D明场图像数据。”论文的第一作者、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博士生谭诗旖介绍,“类器官的3D明场成像,有点类似于给类器官做了一次CT,可以从不同层面对类器官立体扫描,这就能从多角度了解药物对类器官的作用。”

  谭诗旖介绍,随后,团队将类器官特征数据结合时空编码架构,再将明场图像数据集和3个毒性等级的标签投喂给大模型,让大模型根据标签提取图像特征,并最终进行3个毒性等级图像数据的分类。最终,大模型对DILI药物的识别准确率达82.34%,其中非肝毒性药物识别率达90.16%。

  顾忠泽表示,该技术突破了动物模型的局限,为药物安全评估提供了无标记、低成本的高通量解决方案。

   

  ​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东南大学 2025-06-27 10:06
东南大学 2025-06-25 1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