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生态为笔书青绿,科技作墨绘振兴——资溪三下乡青春实践书写乡村发展新篇章
2025-07-14 15:15:00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资溪县锚定“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目标,立足生态禀赋构建县乡村三级联动发展格局,蹚出一条生态赋能、科技驱动、文化融合的绿色发展新路。近日,华东交通大学“资”育“溪”望暑期社会实践团积极响应“三下乡”号召,深入资溪田野乡间,以产业调研、直播助农、文化挖掘等多元实践,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探索出青年学子服务地方发展的特色路径。

  生态赋能:“绿水青山”的价值转化实践

  资溪县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推动“两山”理论落地生根。实践团首站探访资溪沸珠泉矿泉水厂,解密“天下第三泉”的产业密码。这里的水源富含锌、硒等天然矿物质,既承载着曾国藩驻军发现、咸丰帝钦赐名号的百年底蕴,更依托“生态+就业”模式带动村民增收,产品畅销全国。针对企业线上渠道短板,实践团量身定制“青年直播带货”方案,助力品牌打通与年轻消费群体的连接通道,让生态资源在数字经济时代焕发新活力。


  (图为实践团队采访沸珠泉厂负责人)

  在康熊集团实业有限公司,科技与生态的协同共生令人瞩目。企业首创“无管引流”技术采集熊胆粉,实现动物保护与产业效益双赢,并通过“企业+农户”机制辐射带动周边就业。实践团成员张丹深有感触:“科技创新不仅让产业附加值倍增,更传递出对生态的敬畏与可持续发展的担当。”


  (图为实践团队听康熊集团负责人讲述熊胆粉的功效)

  科技驱动:传统产业的创新蝶变之路

  资溪竹产业的“破茧成蝶”,是科技赋能传统资源的生动注脚。在竹科技博物馆,实践团见证了一根翠竹的“全价值链革命”——从竹纤维抗菌面料到智能竹制家居,从“以竹代塑”绿色应用到竹艺文旅融合,资溪通过科学种植、精深加工、品牌塑造,将传统竹业升级为科技型支柱产业。成员和思琪感叹:“这里的‘一根竹’产业链,为乡村特色产业转型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范本。”


  (图为实践团队制作手工竹编扇)

  科技赋能同样点亮资溪茶乡。在智能化茶工坊,自动化生产线与老师傅的古法炭焙技艺交相辉映:高山云雾滋养的白茶嫩芽,经现代工艺锁鲜保香,而手工揉捻、炭火慢焙的坚守,则让每一片茶叶都留存着资溪的风土人情。这种“科技守正、工艺创新”的模式,成为资溪茶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图为实践团队参观智能化茶工坊)

  青春担当:新媒体架起乡村振兴“连心桥”

  “家人们看过来,这是资溪高山白茶,80℃温水冲泡,叶脉舒展如雀跃,入口是云雾滋养的清甜……”实践团化身“乡村推荐官”,开启助农直播。镜头前,成员们娴熟演示冲泡技艺,讲述茶农采茶的辛劳、古法工艺的传承;面对观众疑问,他们现场解析炭焙红茶“不涩反甘”的奥秘,让“资溪茗韵”通过屏幕走进千家万户。此次直播不仅带动茶叶销量,更将全部收益捐赠给排上村,用于便民设施修缮与乡村教育,让青春力量真正扎根乡土。


  (图为实践团队直播展示资溪茶叶)

  从沸珠泉的“活水富民”到竹产业的“科技兴村”,从康熊实业的“生态共荣”到茶乡直播的“青春助农”,资溪县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彰显了生态、科技、文化协同发展的强大动能。而“资”育“溪”望实践团的探索,则为青年学子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了鲜活样本——以专业所长补产业短板,以创新思维激活乡土资源,以实干担当诠释青春使命。


  (图为实践团队集体合照)

  此次“三下乡”资溪之行,青年学子们既见证了乡村振兴的丰硕成果,更深刻理解了“青年与乡村共成长”的深意。未来,他们将带着调研所得、实践所感,继续以知识赋能产业、以创意点亮乡村,让青春之笔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续写更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篇章,为江西乡村高质量发展贡献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来源:华东交通大学;文图:张丹、龙沁仪、邱梓婕、邱信耀、聂薇、曾艺霖、晏思清、和思琪、张溪格)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教育在线 2025-07-10 1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