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红绿古相融 学思悟践行——南昌师范学院开展2025年“流动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
2025-10-30 09:31:00

  10月22日至24日,学校组织开展2025年“流动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来自各学院160余名师生走进景德镇、婺源两地,以“红绿古相融 学思悟践行”为主题,在红色遗址溯源、绿色生态践行、古色文化传承中,筑牢理想信念根基,提升思政教育获得感。


  红色溯源:解码“人民至上”的苏区基因

  10月22日清晨,实践团队在南昌师范学院昌北校区集结出发,首站抵达景德镇程家山村——皖赣分区苏维埃政府旧址所在地。在这片承载着厚重革命记忆的土地上,师生们开启红色文化深度实践:走进苏维埃政府旧址与红军被服厂旧址,泛黄的文件、斑驳的红军标语“打土豪 分田地”、寻淮洲与粟裕同志的办公场景复原,让土地革命时期的斗争历史鲜活起来。

  “从‘工农兵代表大会’到‘分田到户’政策,苏区政权始终将‘人民’放在核心位置。”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钟金芳以《从程家山苏区看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论”的早期实践》为题开展微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结合实物与历史场景,理解“红色政权为何能存在”的马克思主义逻辑。


  在程家山烈士陵园,师生举行“敬献花圈”仪式,学生代表缓步上前敬献花圈,全体人员肃立默哀。“革命先烈用生命践行信仰,让我深刻懂得‘革命理想高于天’不是一句口号,而是穿越艰难险阻的精神力量。”2023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梁昊在研学笔记中写道。

  当晚,实践团队抵达婺源后,一场热闹的篝火晚会拉近了师生距离。大家围绕革命故事、理想信念展开交流,将白天的红色感悟转化为青春对话。

  绿色践行:体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

  10月23日,实践活动聚焦绿色生态与乡村振兴,师生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足迹,走进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核心地带——石门村。作为国际极危物种蓝冠噪鹛的全球重要栖息地,石门村的生态治理成果让师生直观感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通过污水净化系统,村民生活污水实现循环利用;垃圾分类积分制让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在石门村讲解员的带领下,师生了解了“护鸟行动”成效——中华秋沙鸭等珍稀鸟类数量逐年增加,蓝冠噪鹛的栖息环境持续优化。随后,实践团队分为“非遗文化”“乡村振兴”“生态保护”三组开展调研:“非遗文化”组探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婺源三雕”,与匠人交流古老技艺的现代传承困境;“乡村振兴”组深入了解“幸福来串门”治理模式,剖析制度化干群联系如何助力乡村和谐发展;“生态保护”组走进周边山林湿地,调研立体化“护鸟体系”与“观鸟经济”的联动效应。


  在月亮湾湿地公园,师生徒步考察生态岸线修复工程,当得知该工程通过保留50%原生灌丛、新增7处小微湿地,使蓝冠噪鹛繁殖成功率从2019年的62%提升至2024年的78%时,现场发出阵阵赞叹。“生态保护不是被动守护,而是要构建‘人-自然-经济’的良性循环。”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彭红梅在现场教学中强调。午后的生态茶园里,师生动手体验采茶、制茶,从“茶叶到茶杯”的劳动过程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理论”的理解。

  当晚的小组复盘会上,师生围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乡村振兴”主题分享感悟,形成“理论-实践-反思”的学习闭环。

  古色传承:赓续“文化自信”的精神血脉

  10月24日,实践团队前往瑶里古镇,在古色文化与红色记忆的交融中,坚定文化自信。走进瑶里改编旧址群,明代徽派建筑风格的程氏宗祠静静矗立,1938年2月,陈毅同志曾在此主持千人抗日誓师大会,点燃皖赣地区的抗日烽火;在陈毅旧居,《告南方游击队公开信》的手稿复制品、陈毅使用过的煤油灯等文物,诉说着革命先辈在艰难环境中坚持斗争的岁月。

  “重走瑶里改编路,不仅要了解‘谈判——扩军——开赴’的历史脉络,更要理解统一战线理论在实践中的灵活运用。”导游的讲解让师生对革命历史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在古镇街巷中,师生观察传统建筑的生态修复成果、水环境保护措施,感受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之美。在瑶里改编旧址纪念碑广场,“红色家书诵读”活动温情上演,学生代表朗诵方志敏《可爱的中国》节选,字里行间的家国情怀感染着在场每一个人。“‘为着阶级和民族的解放,为着党的事业的成功’,家书里的信仰力量,正是我们新时代青年需要传承的精神财富。”2023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李文萃说道。


  10月24日下午,实践团队满载收获返回南昌。此次“流动的思政课”通过红色铸魂、绿色赋能、古色润心等方式,让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可感可知的实践体验,有效提升了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学校将持续探索“大思政课”教学新路径,让更多师生在行走的课堂中厚植家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贡献青春力量。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