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职业教育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聚焦区域产业发展需求,推进开放办学、合作办学,从1978年建校初期的“四处厂房作校舍”,到如今通过构建“校内微型工厂”“校外车间课堂”递进式育人体系,实现了“基础学习—技能实训—高质量就业”的无缝对接和有效转换,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校厂共建实训双阵地,岗训一体赋能成长
学校锚定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重点产业,联合江西美晨通讯有限公司、欧菲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建成“校内实训+企业实战”双阵地,让实训场景从模拟走向真实。
“微型工厂”筑牢实训根基。“校中厂”以“理实一体化”教学为核心,将企业生产线、技术标准引入校园,实现“教室变厂房”的空间革命。南昌高新区投入近450万元,建设光电产业公共实训基地,搭配与欧菲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同步的指纹识别模组设备,学生可在“触摸屏技术应用”课程中完成“设备认知—设备软件编程—性能调试”全流程训练。
江西美晨通讯有限公司在学校引入了一条真实的手机检测生产线,用于“移动智能终端测试”课程。学生通过完成21项标准生产任务,实现了“实训即生产”的教学目标。
学校与企业合作建立的“校中厂”总投入超790万元,覆盖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数控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应用等3个省级产教融合示范专业群,以及智能终端产品生产与质检、机械零部件设计与加工、人工智能训练师、拆单师等6个核心岗位,年接纳实训学生超1100人次,成为学生技能入门的“第一练兵场”。
“车间课堂”提升岗前素养。“厂中校”以“真实生产反哺教学”为特色,将课堂搬进企业生产线,搭建了“车间变课堂”真实情景。比如,江西美晨通讯有限公司投入建设多条SMT(表面贴装技术)生产线与组包装线体,以用于生产实训。
在“厂中校”,学生遵循“新手—熟手—能手”的现场工程师培养路径,实现从理论知识到实践操作的跨越。新手期,为期一个月,聚焦基础规范养成,学生系统学习“5S管理”“精益生产”等标准,同步参与元件备料等辅助工作,快速熟悉岗位流程与操作基础;熟手期,为期2个月,侧重实战能力提升,学生独立完成岗位操作,自主处理“虚焊”“印刷不良”等常见故障。能手期,为期1个月,瞄准综合能力突破,学生深度参与工艺优化或班组管理实践,实现从“会操作”到“善管理”的进阶。截至目前,共有160人通过现场工程师认证,129人进入合作企业实习,21人成功晋升基层管理岗,培养成效显著。
筑牢能力进阶路径,激活人才培育动能
学校以产教融合为核心抓手,构建“基础认知—技能淬炼—岗位胜任”三阶能力跃迁通道,同时整合多方资源打造配套产教融合平台,为学生从“在校学习”到“高质量就业”提供全链条支撑。
基础认知阶段突出理论验证。以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为例,学生需先在课堂学习“移动终端生产设备管理”等核心课程,再进入“校中厂”开展模拟生产,通过元件识别、故障排查等10个标准化实训项目,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具象技能,为进入企业实战奠定基础。
技能淬炼阶段强化实战熔炉。“厂中校”以真实订单驱动成长,学生参与智能终端产品设计、生产、质检,在“做中学”中掌握表面贴装技术、精益管理等核心技能,形成“生产任务即教学项目”的培养模式。
岗位胜任阶段聚焦定岗就业。学生通过“厂中校”实训,能够直接对接企业岗位需求,缩短从学校到职场的过渡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深刻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和岗位要求,形成“实习即就业”的良性循环。
打造服务学生高质量就业的产教融合平台。在此基础上,学校以产教融合平台建设为契机,整合政行企校资源,牵头成立了南昌市光电产业产教联合体、元宇宙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江西省建材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数字营销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4个平台,建设了产教融合公共实训基地、现场工程师学院、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等实体化载体,为学生实习实训及高质量就业等提供了丰富资源。

锻造双协同育人队伍,提升人才培育精准度
学校以“校内教师+企业师傅”双导师制为核心抓手,通过推动校内教师入企转化产业经验、邀请企业骨干入校传授实战技能,同时搭建校企生三方协同的质量监控体系,让技能培养既扎根理论深度,又饱含实践温度,形成“教—学—评”闭环的产教融合育人格局。
学校教师入企深实践。专业教师进入企业一线,将生产标准转化为教学内容,以产业需求反哺教学内容革新。例如,30名教师联合江西美晨通讯有限公司工程师,拆解智能终端检测流程,开发“移动终端生产设备管理”“SMT工艺与质量控制”等6门课程,实现企业技术与课堂教学的精准对接。
企业导师入校传技能。江西美晨通讯有限公司22名技术骨干轮岗入校授课,创新推行“师徒结对”培养模式,每名师傅带15名学生,采取“晨会布置任务、下班复盘总结”传授技能。在教学中,学生跟着师傅学习SMT生产管理,在真实订单中掌握设备调试、工艺优化等技能。2024年企业导师承担了“企业文化”“移动终端测试”等8门课程的实训指导教学,授课达1700课时。
质量监控体系保成效。建立由校企行政管理人员、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参加的周例会制度,学校教师反馈学生校园学习和生活情况,企业导师反馈学生技能学习及考核情况,学生评价教学质量及存在的问题。三方信息实时互通、双向反馈,形成“动态调整、持续优化”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人才培养全过程可控、可改、可优。
党建、制度双驱动,夯实职教发展根基
党建引领筑牢产教融合“红色堡垒”。为深化产教融合、创新育人模式,学校积极推动在江西美晨通讯有限公司等合作企业创新建立校企联合党支部。该模式旨在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引领教师扎根企业一线服务学生成长。通过常态化开展系列党员活动,不断拓展校企协同育人新载体,着力筑牢产教融合前沿阵地的“红色堡垒”。
2024年9月,美晨通讯校企联合党支部正式挂牌成立。成立以来,党支部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坚持将党建工作与育人工作深度融合。支部活动丰富多彩、注重实效,先后组织开展上级文件精神专题学习会,强化理论武装;产教融合工作深度研讨会,共谋发展良策;校企师生趣味运动会,增进情感融合。支部创新组建了由党员教师与企业党员骨干共同构成的“‘双带双促’先锋队”,其活跃在企业车间和教学一线,带领学生精进专业技能、提升就业竞争力,将党的组织优势切实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育人实效。
制度护航构建产教融合“新生态”。出台《校企合作管理办法》《现场工程师培养行动实施方案》《岗位实习工作实施方案》三项制度,构建贯穿育人全过程的制度体系,为“校中厂”与“厂中校”模式的高效衔接和有序运行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从“教室变厂房”到“车间变课堂”,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以“校中厂+厂中校”为纽带,实现了实训、实习、就业的有机衔接,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促进就业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未来,学校将进一步拓展双阵地覆盖面,推动“校中厂”“厂中校”的“跨企业、跨区域”协同升级,为区域产业发展培养更多“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的现场工程师,让职业教育真正成为产业升级的“人才引擎”。(文/廖列法 李柳生)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中国教育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