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英国 - 问答

中国人在英国 014 学博中西的“清末怪杰”

2023-09-13 17:25:44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学子选择留学,那其中中国人在英国 | 014 学博中西的“清末怪杰”?本文则针对这个问题,为大家整理了资料,接下来咱们就一起往下了解吧。

中国人在英国 | 014 学博中西的“清末怪杰”

 

因其学博中西,故人称“清末怪杰”、“清末狂儒”, 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他翻译了四书之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并著有《清流传》(又名《中国的牛津运动》)和《春秋大义》(又名《中国人的精神》)等书。自称“一生四洋”,即“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

求学之路

辜鸿铭生于马来西亚,小时候学的是英语和葡萄牙语。父亲是橡胶园的总管,义父是橡胶园的主人,一个英国人。辜鸿铭10岁那年,随着义父到英国求学,到英国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剪掉辫子,换上西装。

 

辜鸿铭如饥似渴地学习西洋科学,在爱丁堡大学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又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等著名学府研究文学、哲学。此时,辜鸿铭获文、哲、理、神等十三个博士学位,会说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希腊文等九种语言。他在德国人举办纪念俾斯麦百年诞辰会上所作的即席演讲,博得一片喝彩。

 

痴迷中国文化

14年的求学生涯使他对西方文化非常精通,1881年,当辜鸿铭回到马来西亚槟城州时,遇到了清朝外交家马建忠。他们虽然年龄相差10余岁,却一见如故。思想上受到重大触动,开始钻研中国文化。

 

从此,辜鸿铭成了中华文化的忠实捍卫者。他将《论语》《中庸》《大学》等国学经典著作翻译成英文,在国外刊行,让外国人了解中华文化。

 

1885年,辜鸿铭来到中国,在湖广总督张之洞处担任外文秘书。这一做就是20多年。

 

1908年,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即位后,辜鸿铭来到北京,担任外交部侍郎。1910年,辜鸿铭离开京城来到上海,担任南洋公学监督。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辜鸿铭辞去公职,表示与清朝共进退、绝不在新政府任职的意思。

 

此后,辜鸿铭就成了清朝的“遗老”。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的脑子后面总是拖着一条油光可鉴的辫子。当他在北京大学教书时,那条辫子就成了校园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周作人在《北大感旧录》中这样描写辜鸿铭:“生得一副深眼睛高鼻子的洋人相貌,头上一撮黄头毛,却编成了一条小辫子,冬天穿枣红宁绸的大袖方马褂,上戴瓜皮小帽。

 

清末民初,国人对洋人畏畏缩缩,辜鸿铭在北京大学教书时,经常怼洋教授。钟兆云《辜鸿铭》记载了一则趣事:

 

“那时北京大学的洋教授们,在走廊里,若看到辜老先生走过来,总是远远的靠边站着,恭迎致候。而辜氏到了面前,见英国人,用英文骂英国不行,见德国人,用德文骂德国不好,见法国人,则用法文骂法国如何不堪,那些洋人无不被骂得个个心服。所以,他对于洋人,和那个时候普遍的先矮了半截的畏缩心理完全相反,他是不大肯买外国人的账的。”

 

针对许多洋教授指责中国人野蛮落后的说法,辜鸿铭不客气地驳斥:“你们并不比中国人高尚一丝一毫,甚至更加的野蛮和肆无忌惮,你们只不过是拥有机枪和大炮罢了。”

 

辜鸿铭口才很好,在北京大学讲课时从来不带教材,走上讲台就滔滔不绝地开讲。当年,他在东交民巷使馆区的六国饭店用英语讲演《春秋大义》,公开售票,票价还很贵,达到了2元,比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等名旦的戏票价格还贵,且一票难求。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分享,希望能给同学们带来参考,如果您还有中国人在英国 | 014 学博中西的“清末怪杰”其他方面的疑问,欢迎随时在线咨询客服老师。

>>免费领全球留学白皮书,了解各大学报考条件、费用、开学时间、含金量<<

- 声明 -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站在文章内容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 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

免费获取留学方案
Kaplan, Inc. 30 多年来一直是Graham Holdings(前身为 The Washington Post Co.)的一部分,是其最大的子公司。Graham Holdings Co.(纽约证券交易所代码:GHC)总部位于弗吉尼亚州阿灵顿,是一家多元化的教育和媒体公司,其主要业务包括教育服务、电视广播....
HOT
留学费用测算
免费留学评估
1
免费在线咨询
免费获取留学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