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华东师范大学大力推动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
2025-11-21 16:45
教育部
作者:

教育部简报〔2025〕第43期

  华东师范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改革,加强系统设计谋划、创新人才选育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协同培养体系,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人才支撑。

  一、锚定育人创新引领,高位谋划推进

  (一)强化规划引领。召开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系统布局、一体推进卓越育人工程,聚焦构建全链条大思政体系、推动育人模式转型升级、精耕拔尖人才培养试验田、培养造就新时代卓越教师等任务,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本研融通。印发《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将加大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纳入“十大攻坚计划”,结合落实立德树人机制综合改革试点任务,探索引领人才培养理念创新、模式创新的路径举措。

  (二)优化体制机制。成立由党委书记和校长共同担任组长的拔尖与卓越学生培养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专家咨询委员会,汇聚院士、知名学者、高层次教育管理者,提供战略指导与资源支持,凝聚工作合力。调整组织机构,成立本科生院,整合本科教育资源要素,加强招生、培养、就业各环节联动,推动本研培养衔接贯通。研制《卓越育人工作总体实施方案》,修订课程考核、成绩管理、选课退课等教育教学制度,全方位保障卓越育人各项举措精准落地。

  (三)突出示范带动。成立卓越学院,打造拔尖人才自主培养特区,以5个“强基计划”、10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招收的学生为主体,实施全程导师制,选聘校内外优质师资,引入“双一流”建设学科、国家级科研基地等优质学术资源,以进阶式学术训练助力学生原创性研究能力提升,示范带动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转型。成立卓越工程师学院,聚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与医药等重点产业,坚持联合培养、一线实践、项目依托、成果导向,与新型研发机构和“链主”企业联合招收和培养交叉复合型卓越工程硕博士,支撑产业行业科技创新与人才供给。

  二、创新人才选育机制,分类施策提质

  (一)建立差异化选拔机制。基于不同学科专业特点,打造基础能力、思维能力、综合评价相协同的拔尖人才遴选和动态进出机制,多赛道发掘具有特殊才华和超常潜质的学生。成立数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中心,与上海20余所中小学联合开展数学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评估遴选和贯通培养试点,为有数学天赋的学生提供多元发展通道。

  (二)探索超学段长周期培养机制。向前,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等5个学科实施“中学生英才计划”,开放高质量课程、讲座、科学营等资源,配备“导师—执行导师—助教”育人团队,通过项目牵引、定期组会等方式带领入选“中学生英才计划”的高中生开展创新探索和实践,推动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有效衔接。向后,以强基计划为试点实施本研衔接培养模式,引导学生合理分段,提前修读研究生课程、参与研究生实验实践,制定高弹性的本研衔接、硕博贯通以及本硕博一体的联动培养方案。

  (三)建立个性化修读机制。印发《关于制定本科生个性化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鼓励根据学生自身学术兴趣、能力特长和未来发展规划等,量身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实施完全学分制,支持学生跨专业、跨年级、跨学段、跨学校自主选修,允许通过课前测试、创新成果认定等方式申请免修免考,以创新创业成果申请毕业论文答辩。实施绩点制改革,采用等级制和百分制双轨记分方式,增加不计绩点的课程数量,学生可自主选择部分课程成绩记载方式,探索多元、全面、有效的学业评价体系,激发学生学习内生动力。

  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夯实培养根基

  (一)构建卓越课程体系。强化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以科学、艺术、人文三大模块课程群夯实思维底基,以“经典阅读”课程群拓展思维深度,以“人类思维与学科史论”课程群助力思维跃升,分批建设高水平通识课程350余门。推动前沿导向的专业教育课程建设,支持《光学》《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商周古文字虚拟仿真实验》等高阶性、创新性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强化创新意识、批判性思维和解决复杂实际问题能力培养。

  (二)加强专业教材建设。成立由校党委书记担任院长的教材研究院,加强教材建设与选用监管,组建高水平教材编写专家团队,近五年出版300余部专业教材,7种教材入选第一批新时代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编写项目,29项成果获得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以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哲学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系列“101计划”为契机,牵头承担《代数几何》《数据科学导论》等核心教材建设任务,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优质教学资源支撑。

  (三)推动AI赋能教育教学改革。以AI赋能传统专业转型升级,推动工商管理、教育技术学等专业向智能商业、智能教育等新方向转型,推出“AI+数学”“AI+地理”等系列微专业,提供多样化修读方式和学习机会。自主研发Chat ECNU大语言模型平台,打造集“学、练、测、创”一体的在线教学平台“水杉在线”,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指导。升级本科实验教学平台,上线知识图谱、AI助教等智慧教学工具,形成教师、AI与学生交互协同教学新形态,推进重大教学设备更新提升,赋能实现教与学的全链条创新与变革。

  四、构建协同培养体系,激发创新活力

  (一)学科交叉融通培育复合型人才。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与人才培养结构,新增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密码等交叉学科学位点,开设“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金融学—统计学”等11个双学士学位项目,培养多学科融通、多能力兼备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成立前沿学科交叉中心,重点支持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前沿技术等领域,实施专项招生,探索以思维能力提升为牵引、超越学科专业的人才自主培养新范式。

  (二)科教融汇提升创新策源力。推动重点实验室、重大课题向本科生开放,提供从观摩体验、参与项目、独立主持到成果提炼的进阶式科研训练,促进科研优势向育人优势转化。面向卓越学院学生实施“未来领军英才卓越学术计划”,采用教授推荐制,支持学生随时申报“培育项目”,保证在校期间100%拥有参与学术训练机会。修订本科生学科竞赛和创新成果奖励办法,构建竞赛奖励激励支持体系,发布重要学科竞赛活动清单、举办创新创业教育周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高水平学科竞赛和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

  (三)产教融合打造育人共同体。联合地方政府和企业共建滴水湖国际软件学院,入驻滴水湖AI创新港核心区,面向工业软件、人工智能等领域,推进工学交替的项目制培养,探索构建以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前沿问题为驱动的校企联合培养新模式。联合科研院所、头部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共同制定培养方案,推动互聘导师、开放实验室、住企培养等,让学生在真实工程场景中完成从理论建模到技术落地的全流程训练。组建“校内+校外”导师库,建立产业教授、产业导师、产业讲师三级人才梯队,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教材编制、课程建设等,把市场最新需求、行业最新动态转化为教学资源,为高质量人才自主培养提供坚实支撑。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教育在线 2025-11-10 17:16
中国教育在线 2025-11-10 16:34
华东师范大学 2025-10-21 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