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日出版的第11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文章中强调:“要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强化核心素养培育,夯实学生知识基础。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防止和纠正分数至上等偏差,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在人工智能时代,高等教育的核心使命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与全面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98年就明确提出高等教育需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育人模式,这一理念不仅成为全球教育改革的方向,更是破解我国高等教育同质化困境及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路径。
一、理论渊源:从“传授范式”到“学习范式”的转型
“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可追溯至1952年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的观点,其核心在于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学习主体性。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一步将其上升为全球高等教育改革的指导原则,强调学生应成为教育改革的“主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赵炬明教授提出的“新三中心”理论(以学生发展、学习及学习效果为中心)为这一理念提供了本土化框架,指出教育需从“教师主导”转向“学生自主探索”;作者提出“新三要素”理论(知识探索、能力提升、人格塑造)则为这一理论提供了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新内涵,强调教育需要从知识传授逻辑转变为工程逻辑和应用逻辑。
更深层的理论支撑来自教育范式的转型。巴尔和塔格于1995年提出,“以学生为中心”并非局部调整,而是涉及认知哲学、教学活动和组织系统的系统性变革。传统“传授范式”以教材、教师、教室为核心,而“学习范式”则以学生的认知需求、实践能力和终身发展为重心。这一转型要求高校重构课程体系、管理机制甚至校园文化,从而形成支持学生全面发展的生态系统。
二、现实需求:破解传统教育模式的三大困境
1. 批量培养与个性发展的矛盾
我国高等教育长期采用统一课程、固定学制的批量培养模式,导致学生兴趣与特长得不到充分发展。例如,理工科学生常因必修课过多而丧失探索跨学科领域的机会;课程作业多由教师命题,学生被动执行,创新意识与问题解决能力受到抑制。据调查,我国高校必修课占比普遍超过70%,学生自主选课空间不足10%,与发达国家形成鲜明对比。
2. 评价体系片面化与学生多元能力的割裂
当前高校普遍以考试分数作为主要评价标准,忽视实践能力、批判性思维等核心素养。例如,理工科实验课常以实验报告评分,而非实际创新能力;文科课程则依赖标准化考试,难以体现学生的思辨深度。这种片面评价方式难以适应社会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3. 资源分配与教育公平的挑战
尽管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在学人数超4430万),但优质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部分高校仍陷于规模扩张与内涵建设的失衡中。以学生为中心要求高校将资源优先投入教学改革与学生服务,通过预算优化,将经费持续投入卓越人才培养、实践能力提升及生态化校园建设等方面,以此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三、实践路径: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生态系统
1. 课程体系的重构:从刚性到弹性
课程体系决定了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也决定了学生从业素养、专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就业能力培养。目前,学校的课程体系总体表现出“刚性有余,弹性不足;知识有余,能力不足;学科有余,应用不足。”复旦大学正式发布面向2025级本科生教育教学改革3.0版概览,通过项目制培养,学生可融合多学科知识,依据兴趣和志向自主选择成长路径;湖南信息学院将课程体系划分为“信息+通识”、“红色信息文化”、“信息+微学历”、“TOPTECHER能力培养”等模块,并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联合开发行业课程内容,显著增强了课程体系针对性和实用性。
2. 教学方法的革新:从灌输到互动
教学改革最核心的问题是解决教与学的矛盾问题,从“会教”到“教会”,从“会学”到“学会”是OBE理念的体现,更是通过课堂“小切口”解决教学改革的“大问题”。教学方法的改革从形式上看有探究式、互动式、项目式、启发式、案例式等,但是其根本遵循是“五思”,即课程思政、课程思实(理实一体、真实问题、实际应用)、课程思新(新技术、新知识、新应用)、课程思质(质量意识、质量文化、质量革命)、课程思通(课堂互通、教学贯通、情感融通)。全面推动了学生从知识接受者到知识构建者的转变。
3. 管理机制的转型:从管控到服务
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机制主要包括内驱式、增量式和服务式。内趋式是提高学生学习与成长的内驱力,让学生对学习和自我成长具有内生的自觉、内生的动力和内生的使命;增量式是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个体成长增量,也就是“增量教育”。增量教育即是在学生原有基础上,通过接受差异化教育而获得的超出预期的成长与进步;服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模式的转变,即从管控到服务。学校管理者应该从“让学生必须做什么”到提供资源、条件、场景等,做好组织、引导和帮扶工作,服务于“学生自己想做什么。”
四、挑战与对策:迈向深度改革的必经之路
尽管“以学生为中心”已成共识,但实践仍面临挑战。首先是制度惯性:传统行政管理模式难以适应灵活化需求,需推动校院两级分权改革;其次是资源约束:需优化经费分配,优先保障教学投入。例如,通过管理会计手段控制行政成本,释放更多资源支持学生发展;最后是文化转型:需构建“长期主义”校园文化,弱化短期绩效导向,重视学生终身成长。
AI时代,高等教育以学生为中心,不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要求,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内涵。高校需进一步打破体制机制壁垒,构建“需求导向—资源支持—学生中心”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从“规模为先”到“质量卓越”的跨越。唯有如此,在我国教育强国建设中,高等教育才能真正成为个体潜能释放的沃土,以及社会创新驱动的引擎。
作者:张福利,湖南信息学院校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民建中央科教委员会副主任,诺奖人机交互研究中心主任,国际私立大学及学院协会副会长。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中国教育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