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简报〔2025〕第47期
天津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重构育人体系、优化培养模式、服务国家战略,加快推动新工科建设迭代跃升,系统构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一、重构育人体系,系统谋划新工科教育改革
(一)优化新工科发展路径。发布实施新工科建设“天大方案”,提出新工科教育迭代跃升行动,以交叉融合为切入点,试点开展“融合新文理教育、多学科交叉工程教育和个性化专业教育”的新工科教育,形成必修、选修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交叉课程群,支持学生跨专业选课,并可获得主修、辅修或微学位,以新工科建设引领本科教育全面提升。
(二)重塑组织育人新生态。打破院校学科壁垒,拆除学院与专业之墙、学校与社会之墙、教学与科研之墙,面向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整合7个学院、16个工科优势专业及头部企业资源建设未来技术学院,深度推进产学研融合、多学科交叉融合、“国内—国际”培养融合、“教—研—学”主动融合。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共建联合实验室和实习基地,推动多学科交叉课程建设与项目实践,建立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支持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提升学生创新素养与创业能力。
(三)构建项目式教学新范式。面向未来工程发展需求,构建以“课程项目—课程组项目—本科生研究计划—多学科团队项目—毕业设计与研发项目”为核心链条的一体化项目式课程体系,依托真实情境和复杂问题,系统融合跨学科知识,培育学生技术创新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建成《设计与建造》《储能创客》等100余门项目式课程,联合头部企业共建《智能医学发展前沿》《材料力学》等一批数字教学资源,开发覆盖多领域的新型教学案例库,建成模块化、可重构的智能制造实践中心,为项目式教学提供柔性支撑环境,支持学生“创新—创造—创业”全链条实践,推动教学场景从“实验室实训”向“未来学习工厂”生态转变。
二、优化培养模式,引领辐射新工科教育效能
(一)提升工程创新能力。依托新工科教育带动学习模式变革。立足企业需求与行业导向,设置相应项目主题,将课堂学习、自主学习、团队式学习以及实践实战式学习等多种学习模式引入课堂,打造以项目为链的本科课程体系,在一二年级设置命题项目,夯实专业基础知识;三年级设置综合项目,开展专业提升训练;四年级引入真实工程项目,打通毕业生与企业之间的“最后一公里”,实现学生知识结构跨学科融合、思维方式批判创新、能力素养全面提升。
(二)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坚持以“强工、厚理、振文、兴医”为发展理念,以新工科建设为契机,持续优化学科体系,强化工科引领,推动多学科协同发展,系统性推进跨学科融合,积极布局面向未来的新兴专业。依托现有工科优势,促进理工结合、工工贯通、医工融合、文工交叉,先后新增智能医学工程、机器人工程、智慧建筑与建造、供应链管理等一批多学科交叉融合特征显著的专业。采取建立跨学科课程体系、推动师资共享与项目合作、完善交叉学科组织机制等举措,持续增强学科间协同创新,全面提升复合型人才培养能力与学科整体竞争力。
(三)引入国际优质资源。积极引入世界一流大学人工智能课程等优质教育资源,联合有关专家共建课程、共享师资、共研项目,推动课程体系贴近国际前沿。牵头成立新工科教育国际联盟,组织国际工程教育发展会议,构建集政府、高校、产业与国际组织于一体的开放型交流机制,汇聚来自全球五大洲90余所高校的院士专家、师生代表、企业及行业协会代表,共商工程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未来方向。发布《国际工程教育发展报告》,通过持续传播工程教育的“中国声音”、推广“中国模式”,提升我国在全球范围内吸引、汇聚和培养顶尖工程人才的能力。
三、服务国家战略,探索数智时代新工科教育范式
(一)实施新工科战略领军工程。前瞻布局脑机接口、低碳化工、具身智能等11个战略急需和新兴领域,构建与国家战略需求深度适配的“超常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4个打破”,即打破专业边界,构建跨学科培养生态,允许学生自主选择研究方向;打破固定学制,推动“一生一策”本博贯通个性化培养,支持其根据科研进展提前毕业或适当延长关键研究阶段,充分释放创新潜力;打破传统课程设置,围绕国家重大需求设计跨学科核心课程模块,构建项目式教学体系,学生100%参与项目式教学;打破单一评价,建立多维动态识别机制,通过竞赛、项目成果、特殊才能推荐等多元渠道遴选优秀人才,并实施动态考核与分流机制,助力更多人才脱颖而出。
(二)打造新工科数智增效工程。建立以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实施“短周期敏捷响应”与“长周期系统优化”双轨更新机制:短周期及时嵌入技术热点,长周期系统深化核心能力。全面开放校内实验与科研资源,与领军企业共建10个创新工坊,集成人才培养、科技攻关与成果转化功能。推动人工智能与工程教育深度融合,以AI技术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张图谱,形成涵盖基础理论、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的结构化模型,促进智能时代成规模、个性化的工程教育模式变革。建立“AI+X”交叉课程群,将机器学习、数字孪生、智能传感等模块嵌入传统工程课程,强化智能技术交叉应用能力。建设智慧教育资源中枢,推动教育大模型与学科垂直模型的应用,实现AI全流程赋能教学,提升学习效率与质量。
(三)创新新工科教育国际交流模式。依托新工科教育国际联盟和“一带一路”国际工程组织联合会等平台,深化与国际工程组织及多边机制合作,构建开放协同的工程教育国际共同体,提升全球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与集聚能力。围绕“一带一路”、“双碳”目标、AI伦理等重大议题,推广中国工程教育技术与标准,增强我国在国际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建设“国际化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中心”,开展跨国实践、实习、竞赛与研学活动,拓宽学生全球视野;建设“国际化新工科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加强工科教师国际交流,深度参与全球工程教育治理,赋能新工科教育提质增效。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中国教育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