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广西以“四个聚力”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2025-11-21 16:43
教育部
作者:

教育部简报〔2025〕第44期

  广西壮族自治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就业工作的决策部署,将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要政治任务,聚焦拓展就业渠道、优化就业服务、强化供需适配、兜牢就业底线,以“四个聚力”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一、聚力政策扩围,拓展就业渠道

  (一)突出支持保障,强化政策引领赋能。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专项小组,专题研究制定政策措施。印发实施方案等文件,全力保障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稳妥推进。全面落实中小微企业和社会组织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优惠政策,及时兑现一次性扩岗补助、培训补贴、就业见习补贴等政策,促进企业等市场主体积极吸纳就业。

  (二)围绕重大战略,拓展重点领域岗位空间。围绕重大工程与国家战略,推动地方政府和高校开展访企拓岗行动,依托平陆运河、防城港核电等重大项目,加强同粤港澳大湾区联动发展,推进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结合学科专业优势深入挖掘岗位需求。加强与人工智能产业企业联动,重点围绕200余家信息产业企业发布的人工智能产品、垂直领域模型及“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打造新职业新工种,开拓新岗位。聚焦产业出海,积极挖掘面向东盟的人才需求,推动实施促进毕业生就业和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双重目标。

  (三)盘活存量资源,稳定政策性岗位供给规模。深入挖掘自治区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就业服务项目等用人需求,稳定升学、征兵等规模,统筹各项资金支持,综合开发新的政策性岗位。实施“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行动,在基层乡镇、行政村开发适合毕业生的工勤、村务协理员等公益性岗位。开展毕业生服务边疆计划,面向边境5市8县国门学校以及乡村小规模学校、乡镇寄宿制学校开展人才需求摸底,面向毕业生精准推荐。

  二、聚力资源整合,优化就业服务

  (一)搭建对接平台,深化校企供需精准匹配。开展“百校联百园千企促就业”供需对接行动,给予沿边临港产业园专项就业资金支持,推动高校与自治区级及以上产业园区结对,达成合作220项。实施“万企进校园计划”,建设16个区域性行业性就业市场,全学年举办线下招聘活动2970余场,提供岗位信息109.5万条次。针对就业薄弱高校,实施“百县对百校促就业”专项行动,组织相关院校赴区内外就业资源富集地,为其定向输送高质量岗位资源,全学年举办各类供需对接活动超80场次。

  (二)推动服务下沉,打通校园就业服务通道。创新建设“职达校园”就业服务站,覆盖全区每所高校,推动跨地区岗位、政策、服务信息直达校园,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实时专业化集成服务,累计为毕业生推送岗位信息超20万条。实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服务攻坚行动,建立地市人社和薄弱高校结对帮扶机制,组织人社局长开展定点联系、定期走访、定向服务等就业帮扶,帮助毕业生实现求职意向与地方岗位资源精准对接。

  (三)强化数智赋能,推进就业服务升级改造。整合AI职业测评、智能简历诊断、模拟面试三大核心功能,在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积极推广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累计有3万余名毕业生使用AI求职辅助工具,1.5万人接受线上线下精准指导与岗位匹配服务。依托“云上”宣讲直播间进行政策讲解、推荐优质岗位,举办网络双选会17场,促进应届毕业生与用人单位高效对接。

  三、聚力能力提升,强化供需适配

  (一)优化专业设置,对接产业发展人才需求。实施学科专业供给侧改革,建立专业动态调整与预警机制,“十四五”以来累计新增本科专业点220个,填补广西布点空白专业56个。开设“智能+”、机器人工程、新能源等与重点产业匹配的专业,推进就业能力提升“双百”计划,建设100个“微专业”、100门职业能力培训课程,开设“人工智能+”等领域“微专业”81个,服务毕业生33万人次,帮助学生增强知识技能、提升就业能力。

  (二)开展技能培训,赋能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实施“宏志助航计划”,依托广西大学、广西医科大学等8个培训基地,围绕就业信息搜集与管理、求职简历与自荐信撰写、个体面试与表达能力提升等求职关键环节进行深入讲授,分批次培训超7200名重点群体毕业生。开展“技能照亮前程”行动,聚焦“1+19”技能人才体系(“1”为人工智能技术,“19”为19个千亿元支柱产业),打造“岗位需要+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模式,推动培训跟着产业走、创业围着产业转,实现产业、培训、创业、就业有机融合。

  (三)促进产教融合,完善就业育人工作机制。推动在南宁、柳州、钦州等地立项建设10个市域产教联合体、15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指导校企共同实施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课程研发、教材制订、团队组建、实习实训、质量评价等七个维度的深度合作,打造现代产业人才培养与就业服务新模式。加快构建校企合作平台,推动实施30个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20个校企合作典型生产实践和84个现代学徒制试点等项目,配套建设52个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性产业学院、106个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打通产教融合通道,推动岗位需求与人才供给有效匹配。

  四、聚力精准帮扶,兜牢就业底线

  (一)开展结对帮扶,提供定制化就业服务。实施“困难家庭学生就业帮扶计划”,组织高校团干部与困难家庭毕业生结对,开展家访促就业行动,采用“岗位推送+政策宣讲+心理疏导”三同步入户帮扶模式,提供全链条精准服务。建立重点群体就业帮扶机制,编制“一生一策”帮扶台账,推动各学院与毕业生开展谈心谈话,推荐有效就业岗位,组织参加就业促进活动,2025年已为重点群体毕业生提供3—5个高质量岗位信息,完成不少于5次谈心谈话、5次岗位推荐、5次求职技能培训,直至实现就业。

  (二)提高补贴标准,强化政策精准覆盖力度。强化部门协同、数据共享、多系统互联互通,优化补贴发放流程,确保优惠支持政策精准直达,提高一次性求职补贴标准,面向困难群体毕业生发放专项就业补贴;对符合条件的离校未就业困难毕业生,开发公益性岗位用于兜底安置,搭建就业过渡桥梁,帮助毕业生积累工作经验,实现就业兜底保障。支持毕业生创业,对首次创业的给予创业补贴,对从事个体经营的给予税费减免,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

  (三)突出真情帮扶,强化就业教育引导。面向广西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试点开展“学业指导”与“职业规划”双融合帮扶,采用“精准指导+动态跟踪”模式,依托AI算法分析毕业生专业、就业意向、求职短板等信息,自动生成个性化就业方案,为毕业生提供行业与岗位指导建议。定期开展困难群体毕业生专场招聘活动,举办全区性重点群体双选会,持续开展送岗、送助活动,全力促进毕业生尽早就业、顺利就业。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