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共谋高质量发展新篇章!高校创新发展与人才评价论坛顺利举办
2025-05-17 22:28
人才发展专委会
作者:

  5月17日,高校创新发展与人才评价论坛在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举行。论坛汇聚全国高校领导、人才工作者、专家学者及教育领域权威人士,围绕新时代高校创新发展、人才评价体系改革、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协同等议题展开深度对话,共谋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来自145所高校的320多位高校代表参会。本次论坛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主办,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承办、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协办。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党委书记屈哨兵、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兼人才发展专委会理事长李志民为论坛致辞。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协理副校长(研究)伍楷舜教授主持论坛开幕式,人才发展专委会副理事长、郑州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吴宏阳主持主旨报告环节。

主持人


领导致辞

  屈哨兵说,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肩负着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的时代使命,由广州市与港科大多年协同孕育而生,标志着区域融合发展的新里程碑。学校凝聚了跨领域智慧力量,从国际学术联盟到产业创新伙伴,各方如同雅典学院画作中汇聚的思想者,在交叉融合的学术生态中共同追寻人类知识疆域的拓展,以教育创新回应时代对突破性人才培养的深层呼唤。欢迎大家共聚港科大(广州)的论坛现场,以智慧碰撞的火花携手开启教育变革的崭新航程。

  李志民说,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是国家战略要求,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结合点,应通过创新发展与科学人才评价机制,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支撑现代化建设。论坛旨在汇聚各方智慧,探讨高校创新路径和人才评价新理念,推动形成人尽其才的育人生态,为教育强国建设和国家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嘉宾报告

  倪明选说,"新知识时代"下大学核心使命转向培养终身学习与跨学科创新能力。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通过动态学科架构、产教融合项目重构教育体系,推动教师角色从知识传授者转为创新协作者。配套的教师评价体系以"影响力"为导向,突破传统量化指标,采用代表作评议和跨学科贡献评估,注重教学质量、学生发展及成果应用实效,包容多元发展路径,构建"理论创新-实践价值"双维度的学术生态。

  郑春苗说,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作为一所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国际化的新型研究型大学。学校以灵活的人才聘任机制、多维评价体系及产学研深度合作强化引才优势,汇聚院士、国家级人才等高水平师资,搭建省级重点实验室和校企转化平台,推动基础研究与技术应用突破,形成“以才引才、平台聚才、全球链才”的生态闭环,并通过医疗、教育、住房等保障体系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为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助力区域产业升级提供智力支撑。

  石勇分析了中美科技人才竞争等议题,他结合两国科技战略,对比了中美两国人才引进政策与科技创新能力,并提出“关于优化国际人才引进机制、汇聚全球智慧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议,他的建议对高校引进人才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引发全场热烈讨论。

  李志民说,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为新时代教育发展锚定航向。他深度解读了全国教育大会精神,阐述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性,呼吁“人才评价体系改革是教育强国的关键抓手,需以科学化、多元化标准激发人才活力”。

  下午的议程分为两大平行分论坛,分别围绕人才评价体系创新与人才引育与分类发展展开深度研讨,由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人才服务处处长张文超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育与开放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人才发展专委会学术委员会秘书秦冠英主持。

主持人


分论坛一

  赵志钦说,电子科技大学作为以电子信息为特色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始终将人才作为发展的第一资源,以深化人才分类发展与评价改革为核心,构建“引育用评”一体化机制。学校通过强化师德引领、实施全球靶向引才、打造分类培养体系、建立多维评价标准等举措,推动人才队伍规模与质量双提升,助力学科排名稳居世界前列,并在国家教学成果奖、CNS论文、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突破。未来将持续聚焦战略科学家引育、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力争在“卡脖子”技术攻关和原始创新中贡献成电力量,加速迈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戴长亮说,大湾区大学(筹)是在国家粤港澳大湾区战略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新型研究型大学,以"高起点谋划、高格局定位、高水平建设"为原则,立足东莞"双万城市"的产业优势与创新生态,聚焦物质科学、信息科技等六大前沿领域,构建理工交叉融合的学科体系。学校通过国际化师资引进、"基础+应用"贯通式人才培养、"大学+"协同创新模式,打造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依托灵活聘用机制、Tenure Track晋升体系、六险二金全保障及亿元科研支撑平台,致力于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大湾区建设国际科创中心提供人才与科技支撑。

  黄莺说,香港科技大学作为香港最国际化的研究型大学,以跨学科创新为核心,通过“Major+X”课程体系、双聘教授制度及产业联合实验室等机制,打破学科壁垒,构建以问题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大湾区产业优势,学校联动广州校区形成“双校互补”格局,融合国际化视野与前沿教育理念,推动关键技术突破,为国家及粤港澳大湾区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人才,践行“无学科边界,唯问题驱动”的教育战略。

  计红军说,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以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为核心,通过“市校共轭·创新赋能”模式构建高等教育改革试验田。校区立足百年哈工大精神,打造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的样板,形成年轻化、国际化、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建设“双一流”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集群,为深圳产业集群批量输送湾区就业人才。通过校企合作、科研平台和成果转化,探索学部制改革与多元评聘体系,应对国际人才竞争挑战,致力于成为湾区智力枢纽和新质生产力引擎,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扎根湾区、追求卓越”的嘱托,为“双区”建设提供全链条创新支撑。

  钱文韬说,当前全球人才竞争背景下,高校长聘制度的革新具有战略意义。他系统探讨了其在全球人才竞争背景下的重要性与实践路径,并结合国际经验与本土化改革,特别以上海交通大学长聘体系为样本,解析其长聘体系的架构设计、考核标准及实施成效,强调通过多元化职称评定机制优化人才生态,旨在提升高校人才队伍的稳定性与创新活力,构建更具竞争力的学术环境,以应对全球化背景下高层次人才争夺与学科发展的双重挑战。

分论坛二

  任友洲说,华中师范大学在新一轮评价制度改革中,以“系统性、协同性、灵活性”为核心,构建覆盖全岗位、全流程的现代化评价体系,具体包括科学设岗、分类考核、创新激励三大改革板块,并依托数字化平台实现评价流程优化与数据贯通。通过破除唯论文、唯帽子等单一标准,强化教育教学实绩和学科贡献度,学校在保持师范特色的同时,探索长周期考核、交叉学科晋升等创新路径,旨在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服务“双一流”建设目标,为高校评价改革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邹芙都说,西南大学以深化人才分类评价改革为核心,通过"一院一策"机制创新构建了引育、职称、岗位、绩效全贯通的人才发展体系。针对人才引进不精准、评价体系不科学等问题,实施分类引进精准画像、职称评审质量双底线、学科导向的岗位配置、揭榜挂帅绩效激励等改革举措,强化人才与学科匹配度,建立预聘-长聘制度强化过程管理,突出"大平台大成果"导向,推动校院两级管理变革,实现了人才队伍建设从被动应变到主动求变、规模驱动到质量驱动、自由生长到组织有序的三大转变,有效提升了人才队伍整体效能和学科建设水平。

  王宏卫说,新疆大学以组建一流建设“主力军”为核心,聚焦国家战略和学科发展需求,通过“精准引才+自主培育”双轮驱动打造高水平人才队伍。瞄准重大平台与学科群建设,建立全员引才机制,实施“三位一体”人才会谈模式,强化重大项目与高能级平台聚才效能;同步完善贯通式培养体系,以“筛选—储备—培育—托举”梯次发展路径培育学科带头人与创新团队,推动国家级人才数量突破、科研创新能力跃升,为“双一流”建设提供核心人才支撑。

  李鹏飞说,兰州大学紧扣国家人才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以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为路径,构建“稳培引用”工作体系。通过“萃英学者”计划强化领军人才引领,改革博士后机制激发青年创新活力,依托“黄河论坛”全球引才,近五年引进大量高层次人才。以校地协同政策和精准服务破解西部引才难题,推动“人才西北汇”趋势,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为教育强国建设和区域高质量发展贡献兰大力量。

  刘艳辉说,上海财经大学以“规范为基、激励为要”推进机关绩效改革,重构“基本工资+岗位津贴+绩效津贴”薪酬体系,建立绩效总量核拨机制与部门分级考核制度,通过关键指标考核与差异化分配,实现“绩效挂钩、优劳优酬”。改革后规范了津贴发放,优化了分配公平性,形成“多劳多得”激励机制,为高校治理现代化提供实践经验。

  论坛汇聚近20位高校管理者及专家,既有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等新型高校的前沿探索,也包含电子科技大学、兰州大学等传统高校的改革经验,更有对中美人才竞争、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思考。与会代表一致认为,高校人才评价改革需紧扣“分类+小同行”核心导向,依托第三方机构强化评价独立性,通过动态专家库、数字化监管等技术赋能,构建科学、公正、高效的评价体系。

  作为人才发展专委会年度重要学术活动,本次论坛为高校搭建了政策解读、经验交流、协同创新的平台。未来,人才发展专委会将持续凝聚多方力量,推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人才评价范式,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贡献智慧。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