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科技学院2025年招生简章
一、学校简介
银川科技学院(以下简称“学校”)前身是中国矿业大学银川学院,始建于 2005 年,2008 年正式设立。2021年 5 月经教育部批准,转设更名为“银川科技学院”。
学校位于宁夏首府银川市,校园占地面积 75.75 万平方米,现有本专科在校学生2.3万余人,设置 11 个二级学院,开设 53个本专科专业,初步形成了工、管、艺、文、教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布局。目前,拥有 2 个自治区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 个自治区级“十三五”重点建设专业(群)、5 个自治区级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示范专业、12 个自治区级一流专业建设点、44 个自治区级一流课程建设点、10 个自治区级一流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点、1 个自治区创新教育试点学院、2 个自治区级“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 个自治区级现代产业学院。学校以“博学德清·鼎新致用”为校训,采用海外师生互访、国内外大咖来校讲座交流等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结合参加专业竞赛、复合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教育、校企深度融合实践教学等方式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具有国际化视野、扎实专业基础、良好人文素养、较强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校积极拓展国际合作办学空间,全面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目前已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韩国、泰国、马来西亚、爱尔兰、瑞士等国家的百余所知名高校深度合作,打造了海外名校深造培养计划,助力广大学子在银川科技学院实现从本(专)科到世界名校硕士的华丽转身,成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新时代创新型高学历人才。
扎根塞上沃土,深植教育情怀。多年来,学校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先后获“全国高校美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优秀院校”、自治区教育系统优秀党建示范点、自治区“高校‘质量工程’先进集体”、自治区级“众创空间”和“创业孵化示范基地”、自治区高校创新创业工作先进单位、全区“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全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学校、全区“节水型高校建设”示范学校、“银川市文明单位”等殊荣,现为全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理事单位、团中央“学校共青团重点工作创新”试点单位、“人工智能引航计划”试点高校,宁夏地方本科高校整体转型试点高校、闽宁合作集美大学对口援建高校。连续多年被权威媒体和机构评为“实力典范民办高校”“综合竞争力品牌高校”“综合实力民办高校”“就业竞争力示范高校”和“全国产教融合标杆院校”。




二、办学优势
师资优势
学校大力实施“名师立校、人才强校”战略,采取强有力措施广开招贤纳才渠道,组建形成了一支水平高、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学科门类齐全的师资队伍。既有以博士生导师为代表的学界耆宿,又有以硕士为主的青年才俊,还有来自知名企业、科研院所的“双师型”人才。“名师登讲台,教授上一线”成为主要教学特色。优质的师资队伍,为培养地方性应用型人才以及学校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专业优势
学校开设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能源与动力工程、智能制造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智能电网信息工程、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会计学、工商管理、网络与新媒体、汉语言文学、英语、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环境设计、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表演等33个本科专业 ; 开设工程造价、分布式发电与智能微电网技术、软件技术、大数据与财务管理等20个专科专业,形成了工、管、艺、文、教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布局。其中 2 个省级优势特色 ( 重点 ) 学科,3 个省级“十三五”重点建设专业 ( 群 ),5 个省级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示范专业,12 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教学优势
学校充分利用政地行企资源平台,积极推进产教融合。工科类专业对标“新工科”建设要求,提出“亲近产业、专业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从产业一线需求和应用构建了“新工科背景下突出专业融合与技术应用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自治区重点建设专业群“机电能源装备群”,将机械、电气、能源动力、计算机类专业进行集群建设,以产业链对接专业链,探索围绕绿色能源和智能制造两条主线,实现校内工科类专业交叉融合,工科与管理学交叉融合。以区级绿能数智现代产业学院为平台,建成宁夏高校首家智能微电网实验室。传媒类专业构建以专业理论课为“基础”、基本技能课为“核心”、创作类课为“特色”的全链条全媒体大类融合人才培养体系,以“媒介融合”“层进式实践教学 " 为手段,培养应用型传媒人才。相关成果获批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全媒体产教融合项目。利用“学会﹣企业﹣高校”联合体,精准对接企业技术、人才、资源等需求,连续多年举办学术高峰论坛,致力于多元化创新平台的搭建,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实践优势
学校发挥专业特色优势,坚持“注重实践、强化能力、多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校内建有各类实验实训室 103 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184 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 3 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 个。构建“课程思政 + 思政课程”“专业教育 + 社会实践”“课内学习 + 课外实践”的实践育人模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提升专业能力,学校已与 184 家企事业单位建立协同创新、合作育人关系。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24 项,自治区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2 项。推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增强学生技术技能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依托各类学科竞赛平台,组织学生参加国际级、国家级和省级各类竞赛 4000 余人次,获得亚太地区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团体一等奖、全国大学生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技能竞赛特等奖、“国青杯”艺术设计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宁夏“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等奖项 624 项,其中获国家级“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 6 项。2020 年承办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喜剧短视频展映、全国无人机航拍竞赛,吸引国内外 240 余所高校 5000 余部作品参赛。


就业升学优势
建校以来,学校已为社会培养输送了 3.7 万余名毕业生,毕业生综合素质好、实践能力强、职业适应快、工作作风实、整体质量高,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满意度为93.1%,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满意度为 98.21%,毕业生普遍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好评。学校与近 300 家企业开展实践教学与校企合作,为毕业生提供专业契合度较高的岗位。学校被评为“宁夏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优秀单位”“宁夏就业帮扶典型案例高校”。近年来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到 93% 以上。学校注重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和育人环境,成立专业的教师团队,为专科学生提供专升本学业指导,学生专升本比例达到 50%;为本科有考研意向的学生提供考研辅导、考研自习室等,通过国内考研、海外升硕,助力学生在更高的平台实现自我提升。


国际化优势
学校始终践行“高端化、全球化、个性化”的战略定位和人才培养理念,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给师生提供了与世界政要、国际学术和艺术大师面对面交流学习的机会,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建立了多个海外课堂学习实践基地,帮助和引领学生开阔国际视野,提高沟通能力与综合素质。同时为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实现提升学历,牵手世界名校的梦想,学校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的百余所知名高校开展海外深造培养计划,助力广大学子从银川走向世界,成为具有全球化视野的新时代创新型人才。


环境优势
学校校园环境优美,绿郁葱葱,三季有花,四季分明。音乐餐厅、肯德基、瑞幸咖啡、健身房等给同学们的生活环境增加了无限的趣味;明亮的教室、宽敞的图书馆为同学们营造了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设施齐全,条件优越,崭新的学生公寓给同学们提供了温馨的住宿环境。


区域优势
学校坐落于美丽的“塞上江南”银川市,是中国“十佳宜居”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科创中国”创新枢纽城市、中国投资热点城市,是国家首批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和综合保税区,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青年学子成长成才创新创业的理想之地。


三、各学院专业介绍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

本专业培养具备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相结合的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机械制造领域内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主要在设计制造、自动化领域内从事设计制造、运行管理、数控编程与操作等方面工作。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本专业培养具备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经济管理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等领域的相关专业知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发电厂、电力系统等行业从事电力系统的电气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维护及管理研发等工作。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力系统自动化)

本专业培养具备电力系统设备的运行、监控、维护与管理等技术应用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发电厂、电力系统等行业从事电力系统的电气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维护及管理研发等工作。
能源与动力工程

本专业培养掌握新能源装备的生产、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维修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新能源设备制造企业的生产操作、系统安装、维护、检测、设计及相关技术管理工作。
能源与动力工程(新能源发电)

本专业培养具备热能工程、传热学、流体力学、动力机械、动力工程等方面基础知识,拥有制图、计算、实验、测试、自动控制技术以及计算机应用等基本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发电厂、设计院、制造厂、施工单位和教学研究机构,从事工程设、科研、教学、设备制造、安装检修、运行管理、技术开发等方面的工作。
智能制造工程

本专业培养具掌握机械、自动化、智能化等智能制造相关学科基础知识及应用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够在智能制造行业从事智能产品设计制造,智能装备故障诊断、维护维修、智能工厂系统运行、管理及系统集成等方面工作。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本专业培养具备新能源科学、国家双碳战略与新能源科学等方面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风能、太阳能、氢能、储能、新能源材料等领域内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主要在新能源领域内从事设计开发、系统运行、技术管理和综合利用等方面工作。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

本专业培养掌握智能电网领域的信息采集、通信、处理的基本知识,同时掌握能源电力系统生产、运行的规律及其信息技术特点,能在能源电力系统及其相关领域内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应用研究、设计、制造、经营销售、安装调试、运行维护与管理等方面工作。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