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陪伴+赋能”暖人心青春担当绽光彩——青岛科技大学实践团助残志愿服务侧记
2025-08-06 15:00:00
青岛科技大学
  近日,青岛科技大学“春雨有爱,点亮未来”基层服务践行团队走进青岛市崂山区春之雨如康家园,以关爱心智障碍青年为核心,开展了一场充满温度的助残志愿服务活动。此次实践以“陪伴+赋能”为创新模式,让青年学生在基层服务中体悟社会责任,成为学校“行走的思政课”在助残领域的生动延伸,也让青春力量在守护特殊群体中绽放别样光彩。
  实践团以平等互动为核心,设计了一系列沉浸式体验活动,让志愿服务从单向付出转变为双向成长。在扭扭棒工艺品制作环节,彩色扭扭棒成为首个互动媒介——心智障碍青年化身“小老师”,手把手教实践团队员们卷曲花瓣;队员们则在钻石画制作中,跟随青年的提示精准粘贴彩钻,双方在协作中打破身份边界。
  写字绘画环节更显温情,队员们一笔一划示范笔画,青年努力将模糊字形转化为清晰痕迹,纸面的每一道线条都见证着耐心与信任的积累。一位青年即兴朗诵诗词引发阵阵掌声,“平时喜欢做什么”“午餐最爱吃什么”等简单问答,让尊重在平实互动中自然沉淀。这种“双向参与+细节联结”的陪伴模式,让志愿服务从形式化的付出,变成了有深度的心灵共鸣。
  活动现场,一朵朵用扭扭棒制作的向阳花、一幅幅充满童趣的绘画作品,成为特殊群体与外界沟通的无声语言。当青年们举起作品展示时,眼中的光芒与笑容,生动诠释了“赋能”的意义——不仅是技能的传递,更是自信的唤醒。
  实践团离开时,几位青年主动挥手道别,目光中饱含的期待,让短暂陪伴延伸出长久的情感价值。正如实践团队员所说:“我们带来的或许有限,但这些扭扭棒拼出的花瓣、彩钻贴成的图案,正在悄悄搭建理解的桥梁。”这种小而美的实践模式,让社会大众看到特殊群体的潜力,也让青年学生在付出中懂得“责任”二字的分量。
  此次助残实践是青岛科技大学“实践育人+思政教育”体系的又一生动实践。目前,团队已计划与春之雨如康家园深化合作,让实践成果走进更多人视野,凝聚更广泛的助残力量。相信在长效机制的推动下,这份关爱将持续扎根基层,让更多特殊群体感受到温暖,也让青年学生在服务中锤炼品格,让青春担当在实践中熠熠生辉。(通讯员:姜国华 王炜炎)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