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三千计划 | 财经报国 青年力行:“田野之声”实践团队探路农文旅融合新解法
2025-09-15 09:18:00
山东财经大学
  山东财经大学“田野之声”实践团队入选全国“三下乡”“财经报国青年力行”专项实践活动。8月30日—31日,该团队深入淄博市淄川区龙泉镇、博山区东顶村、沂源县鲁村镇龙子峪村,聚焦农文旅融合痛点,探寻以非遗活化为引擎、“艺术活化乡村”为模式的农文旅创新融合发展新路径。
  01、邂逅琉璃技艺:中华琉璃文化-创意园解锁非遗文旅新玩法
  在中华琉璃文化创意园,龙泉镇代表性非遗——琉璃制作技艺,通过“可触摸、能参与”的沉浸式体验焕发新活力。团队成员近距离观摩锻造工艺、鉴赏艺术精品并亲手体验灯工制作,切身感受当地依托非遗资源构建的“展示-体验-销售”一体化文旅发展模式。
  团队成员体验灯工制作
  “我们目前也在研究,想要开辟一个新途径,打造更多的体验项目,让研学活动更有广度和深度。”龙泉镇的工作人员向团队介绍了接待研学团队的情况,同时介绍了周边可联动开发的文旅点。
  团队成员与龙泉镇工作人员座谈交流
  团队成员在中华琉璃文化创意园合照留念
  02、触摸铁器温度:铁壶博物馆-感受传统铁器的非遗新生
  铁壶流雅韵,龙泉水如茶。走进铁壶博物馆,浓郁的铁器文化氛围扑面而来。展厅内,从明清时期的老铁壶、农耕铁器,到现代创新设计的生肖主题铁壶等等,近千件展品串联起龙泉镇“铁器之乡”的百年传承史。拿起一只铁壶细细观赏,队员们发现上面满是细节,壶体、壶盖、壶提梁等都雕刻着精致的花纹,一些壶体上还刻画着齐文化元素,让地域特色充分彰显,每一只铁壶都是一件独具匠心的艺术品。
  团队成员参观铁壶博物馆
  与传承人戚平川老师的交流,让团队成员们对这项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有了更深地理解。“我们有专门的场馆供学生们体验,他们能自己动手制作小产品,上面也可以加入一些文化元素、时尚元素,这样才能让我们的传统文化更加有活力。”每一件手造铁壶,都离不开匠心传承和一代代人的努力。
  03、品味古村古韵:八陡老街-读懂古镇的历史与传承
  来到八陡老街,每一处景致都透着时光沉淀的味道。跟随讲解员的步伐,成员们一一领略着古村落风貌、地域民俗文化以及传统美食的魅力。听当地负责人介绍,近几年来东顶村对八陡老街开始修缮,构建起集古村落保护、乡村旅游、传统特色饮食于一体的品牌产业,让这条千年老街在新时代续写新的文化篇章。八陡老街的“古”,是历史的沉淀;而老街的“新”,是传承的力量。
  团队成员在八陡老街合影留念
  04、艺术活化乡村:龙子峪村-邂逅山野的艺术与诗意
  龙子峪村作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向师生们展现了一幅“村在景中、人在画中”的动人画卷。该村坚持“原生态优先”理念,巧妙将闲置房屋改造为多个特色艺术馆,形成独特的乡村艺术馆群落。调研中,团队成员穿行于蜿蜒的青石路,步入艺术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艺术在此碰撞交融。通过艺术激活本土文化符号,使乡村从单纯的风景观赏地,蜕变为可深度体验、引发共鸣、广泛传播的活态文化空间。座谈中,龙子峪村董书记介绍了当地依托“农业产业+艺术馆群+特色民宿”打造的研学旅游基地现状与未来发展规划,坦言当前仍处于建设中期,需持续完善。围绕提升田园综合体品牌影响力、优化研学课程体系、创新本土文化推广模式及强化产业富民效应等关键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团队成员与董书记进行交流
  团队在龙子峪村参观调研合影留念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连接高校智力资源与乡村发展需求的重要桥梁,给青年人提供了一个走出校园、扎根基层、实现价值的平台。通过“三下乡”活动,团队更清晰地看到了淄博农文旅发展的活力与潜力。无论是中华琉璃文化创意园里“让非遗年轻起来”的创新探索,龙泉铁壶博物馆中“让铁器活起来”的传承实践,八陡老街“让古街旺起来”的保护智慧,还是龙子峪村“让乡村文艺起来”的融合力量,都印证了文化是灵魂、农业是根基、旅游是纽带的发展之路。团队将以此次调研为契机,进一步挖掘梳理乡村传统文化资源,探寻农文旅创新融合发展新路径,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