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文化赋能 引领海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中国近代历史教训和世界海洋强国崛起的经验昭示我们,建设海洋强国必须要有先进的海洋文化。在海洋强国建设的征程中,海洋文化作为建设海洋强国的内在支撑和动力,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求,又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客观需求。鉴于此,中国海洋文化建设的时代内涵,应主动因应时代要求,承载起普及海洋知识、塑造国民海洋意识、弘扬优秀中华文化、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等社会功能,在充分展现中国海洋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推动海洋文化的创新与繁荣,构建服务于建设海洋强国的海洋文化体系。
中国海洋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学校三亚海洋研究院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海洋大学全体师生重要回信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胸怀蓝色梦想、堪当时代重任的优秀海洋人才”为目标,联合自然资源部宣教中心等部门、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等公益组织,深入挖掘中国海洋文化内涵,围绕课程思政、课程建设、实践教学、专业教育、品牌赛事等五个方面,强化统筹、协同推进,着力用海洋文化赋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着力造就国家海洋事业的领军人才和骨干力量,努力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海洋强国提供高质量人才支撑。
坚持海洋文化与课程思政协同。强化思政引领,打造“谋海济国”课程思政品牌和价值塑造体系。一是通专融合,建设“科技兴海、海洋治理、海洋历史与文明”三大系列70门海洋特色课程思政优质课,形成包含科技、历史、文化、经济、管理等跨学科、多维融合的海洋教育课程思政体系。二是作为教育部高等学校海洋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牵头制定《海洋科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指南》,将海洋强国建设、海洋生态文明、海洋国土安全、海洋文化传承等内容具体落实到教学内容,编写中国特色的教学案例,引领学生增强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意识。三是创新课程思政建设形式,将课堂从教室搬到海边、船上,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在学校全球最大静音科考船——“东方红3”船上开设“海洋科考认知实践”公共选修课,累计40批次、4000余名学生登船学习,学校领导、思政课教师、船上政委为学生讲思政课,置身于海洋科考的真实场景中引领学生传承弘扬“不畏艰险、探索不已、勇于超越、敢为人先”的“东方红”精神;面向国内高校开放共享课程,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等多所高校师生参加,展现新时代海大担当。
坚持海洋文化与课程建设协同。强化科教融汇,打造“海味儿”教学主阵地。一是依托涉海学科的优势师资和高层次科研平台,将学校海洋领域科研优势转化为课堂教学资源。建设“海洋之光”课程品牌,设置“大科学家讲堂”与“青年学者课堂”两个层次,共开设“海洋大历史”“海洋通论”“极地探秘”等63门“海洋之光”课程,采取“专家讲座+海洋实践+师生研讨+走进实验室”的形式,用“科学家精神”感召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助力培养德才兼备的海洋强国人才。强化优质课程开放共享,累计7803所高校、685万余人次在线交流学习。二是依托沿海文化资源优势,延揽知名文学家、非遗传承人进课堂,在“1+2+4+N”通识教育体系中设置专门模块,建设文理交叉、古今融通的“人文之美”课程品牌。开设“胶东非遗海洋艺术”“中国渔文化”“海上丝路视野的中国文学与文化创新”等56门通识课程,引导学生研读海洋经典,带领学生创作剪纸等非遗艺术作品,参观妈祖庙、国际渔业展览会等,体悟传统海洋文化与现代经典的魅力。三是建设课程配套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育人载体功能,由院士领衔,打造面向未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海洋科学、海洋工程、海洋技术、海洋食品等领域系列核心教材,将优质教学资源转化为教材资源。出版《海洋科学导论》等海洋教育教材和图书100余部,发行近500万册,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优秀教材一等奖等国家级、省级奖项44项,其中中小学海洋意识教育系列教材《我们的海洋》在全国10余个省市、自治区中小学使用。
坚持海洋文化与实践教学协同。强化知行合一,打造“大海洋”教育实践平台。以“东方红”系列海洋综合科考船队为实践教育主平台,构建立体化的海洋实践教学体系,开展面向校内、涉海高校及全社会的海洋教育。一是面向校内非涉海专业学生开展“认知海洋实习”,带领学生了解海洋科考概貌、体验采样作业、学习测绘分析等,对海洋环境形成直观认识,增强学生向海图强、投身海洋强国事业的使命感。二是面向涉海专业学生开展专业实习,联合涉海高校共建国家级实践基地——长江口及临近海域野外实习基地,开发在线共享的“海上实践教学虚拟仿真系统”,连续12年开展“航次设计—仪器操作—样品采集—数据处理—报告撰写—演讲汇报”的全流程、多学科交叉综合科考实习实践,打造自近岸、近海至深远海并辐射到极地的“海上校园”,提升学生的学术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团队协作精神。三是面向全社会开展海洋科普教育,在平台建设方面,升级海上实践可视化教学系统,上线“青少年海洋科普”主题网站,建设海洋科学实验室、海权教育馆、海洋生物标本馆;在活动开展方面,开发海上实践特色体验项目和创意设计产品,连年分主题举办海洋科技活动周,策划海洋主题教育文旅传播行动和暑期社会实践,建成“全国高校综合性教育实践体验基地”,支撑不同类型高校、不同专业,针对不同层次人群增进海洋认知,深化海洋意识。
坚持海洋文化与专业教育协同。强化卓越学术,打造海洋文化专业教育新范式。一是不断增进海洋文化研究能力,成立全国高校中最早专门从事海洋文化研究与人才培养的研究机构——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所,在海洋历史与文化遗产、海疆史地与中外关系、海洋文艺与产业发展等领域深入研究,出版《中国海洋文化基础理论研究》等理论著作,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海洋文化理论体系研究”,实现我国海洋文化研究领域国家级项目立项零的突破。二是不断提高海洋文化专业教学水平,将海洋文化研究成果课程化、教材化,转化为人才培养的源头活水,在国内首次开设“海洋文化概论”课程,持续完善海洋文化课程体系。开办“海洋历史文化”微专业,2020年起面向全校招生,学生覆盖全校10余个学院近30个不同专业。架构特色鲜明的课程群,形成交叉性、探究性、前沿性的微专业体系,将海洋文化教育融入传统文化教育,设计课堂学习、田野调查、博物馆参访、结业论文等完整的专业训练,使学生了解海洋历史、认识海洋文化、传承中华民族海洋文化气质。三是深化海洋文化宣传教育,建设“海洋文化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海洋兴邦”小程序、海洋教育和海洋科普资源库等多元电子资源平台,面向全国海洋文化学者共享;与国家海洋博物馆等签订合作协议,积极探索新时代国民海洋意识培养的馆校联动新模式。
坚持海洋文化与品牌赛事协同。强化共创共生,打造海洋主题品牌赛事。一是彰显海洋担当,联合政、校、企搭建“赛学双促”的交流平台,连续12年与原国家海洋局宣传教育中心等单位共同举办“全国大中学生海洋文化创意设计大赛”,连续5年与教育部海洋科学类专业教指委、海洋工程类专业教指导委等共同举办“国际海洋工程装备科技创新大赛”。二是把握时代精神,与时俱进地设置赛事主题,将海洋科学、海洋技术、海洋工程、海洋文化“四位一体”推进,设置数字媒体类、AIGC、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等赛道,聚焦海洋文化创新,设置科幻、AUV、ROV等赛道,聚焦海洋科技创新。三是做到应势而动,以赛事为平台向全社会普及海洋文化,编著并出版优秀作品集12部,形成海洋文化设计系列丛书,推介获奖作品在华盛顿召开的“世界海洋大会”、墨西哥海报双年展等国际级盛会展览。(作者:刘勇 丁黎黎)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SRC-941037608
2025-09-16 13:14
SRC-1973813755
2025-09-16 08:25
SRC-1415999075
2025-09-15 17:35
2025-09-15 1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