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专题研讨在济南举行
				
				
				  10月26日,黄河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研讨在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举行。研讨会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围绕黄河文化与中华文明起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大思政课建设、数智技术赋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核心议题,组织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山东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南政法大学、西南民族大学、河南大学、青海大学、宁夏大学、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山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开展研讨交流。

  主旨报告阶段,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秘书长黄承梁研究员以“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文化思想为指引,全面推动黄河文化‘两创’”为题,指出黄河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伟大见证。这种“连续性”根植于我们民族最深层的文化心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深厚的历史基底,黄河“海纳百川”的“包容性”,涵养了中华民族开放的文化胸襟,决定了我们以交流互鉴取代文明冲突,形成了各民族相互嵌入、守望相助的多元一体格局。此外,他特别提到,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其深层逻辑之一就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发展差距,让上下游、左右岸、不同民族的人民共享黄河惠泽,这本身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和情感纽带,昭示着我们是一个休戚与共、命运相连的整体。弘扬黄河文化,要将其思想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合,在推进沿黄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王云芳教授从“流动交融”到“增进共同性”,分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理路。她认为,新时代各族群众的空间流动、信息飞速传递、资本的加速运转,为增进中华民族共同性创造了巨大能量和前提基础。流动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互嵌式发展提供了契机,在流动中有助于实现各族群众的交互、互动、融合,即交融的初步层次。更深层次的交融意味着实现共同认同的增强与普及、共同信念的锤炼与塑造、共同价值的融通与共生、共同情感的交互与归属、共同关系的依存和把握,夯实增进中华民族共同性的社会基础,这是增进中华民族共同性的核心过程和形式。

  围绕黄河文化与中华文明可持续发展,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中心主任苗长虹教授从主体性、包容性、统领性、轴心性、标志性等多种属性,阐释黄河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基本特性。他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特征的集中体现,黄河文化作为主根主脉支撑着中华历史文明和现代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黄河流域的地理区位和早期中华文明形成的“重瓣花朵”格局,使地处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成为中华各民族“向内凝聚”的“花心”。黄河流域是中华各地域文化、中华文化与域外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地理枢纽,是民族大融合的熔炉,具有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文化品格。
  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基础理论教研部主任冯永昌教授聚焦弘扬黄河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深入辨析了“铸牢”与“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等概念的深刻内涵及相互联系。他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各个民族只有凝心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分论坛研讨阶段,与会专家围绕“黄河文化与中华文明起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大思政课建设”“数智技术赋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三个主题,进行了深入热烈的学术探讨。专家一致认为,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标识和徽记,承载着深厚的家国观、民族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纽带。新时代背景下,弘扬黄河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凝聚力和向心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魂赋能。为了充分发挥黄河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关键作用,需要着力提升学校教育与教学、加强融媒体创新传播、打造文旅大IP、整合社区资源等多维度路径,全面激活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魂赋能,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繁荣发展注入不竭的文化力量。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